南城站自动观测相对湿度对雾霾记录的影响
【部分图文】:
对南城站2003—2011年108月逐月人工观测月平均相对湿度与自动观测月平均相对湿度进行统计分析,从结果来看,南城站逐月相对湿度人工观测值与自动观测的结果比较接近,97.25%的月份人工观测月平均相对湿度大于自动观测值(见图1),仅有3月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人工观测值小于自动观测值,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差异为0%,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差异为6%,集中出现在2011年。2.2 逐时人工观测相对湿度与自动观测值差值
对南城站2003—2011年各月人工观测日平均相对湿度与自动观测绝对差值进行统计分析,各月日平均相对湿度人工与自动观测最大差值如图3所示。南城站各月日平均相对湿度人工与自动观测最大差值为10%,出现在2011-04-29。2011-04-29全天都处于低湿状态,分析两者差异主要是低湿状态下干湿球温度表测量湿度产生的误差偏大引起的。图3 2003—2011年各月日平均相对湿度绝对差值
2003—2011年各月日平均相对湿度绝对差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宋明;韩素芹;张敏;姚青;朱彬;;天津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PM_(10)及PM_(2.5)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2 王海军;蒲晓勇;杨志彪;张峻;刘莹;;影响人工站与自动站水汽压差值原因探究[J];气象科技;2012年01期
3 郑自君;刘康平;杨丽;;人工与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差异规律及原因探讨[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3期
4 刘苈今;李毅;;自动站与人工站气象观测数据差异浅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5 苑跃;赵晓莉;王小兰;游泳;;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差异分析[J];气象;2010年02期
6 余君;牟容;;自动站与人工站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差异及原因分析[J];气象;2008年12期
7 王颖;刘小宁;鞠晓慧;;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8 胡玉峰;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J];应用气象学报;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希君;范景平;;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3年12期
2 史海林;;油菜生产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年12期
3 向驰川;周琦;;一种基于GPRS远程传输的智能气象站[J];科技视界;2013年36期
4 高荣;尤莉;张钰;;通辽气象站地面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气象数据差异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3年06期
5 朱业玉;陈辉;姬兴杰;申占营;;基于分段函数法计算湿球温度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6 王星晨;;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的气压差异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3年05期
7 陈英;谢万银;徐彬;;甘肃民勤自动站与人工站气象观测数据差异分析[J];干旱气象;2013年03期
8 温华洋;华连生;金素文;徐光清;汪腊宝;胡雯;;基于空间一致性的双套站数据选取方法探索[J];气象;2013年08期
9 吴世明;仲维建;侯宜广;段培法;张玉芹;杨莹;;基于QFD的自动气象站运行质量测评[J];气象科技;2013年04期
10 胡姣梅;向玉元;杨林;杨靖祥;;自动站与常规站温湿度观测记录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1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向楠;崔岩梅;张富根;谢邦力;;能见度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J];计测技术;2010年05期
2 曾英;张红娟;李亚丽;;自动气象站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对人工和自动站对比差值的影响[J];气象科技;2010年05期
3 曹春荣;;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降水量的差异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游泳;苑跃;余海蓉;主召华;赵小莉;;四川省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值差异对比[J];气象科技;2010年02期
5 苑跃;赵晓莉;王小兰;游泳;;相对湿度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差异分析[J];气象;2010年02期
6 黄鹤;孙玫玲;刘爱霞;张长春;;天津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垂直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7 王娉;马建中;;天津市EC和OC气溶胶排放源的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11期
8 张海鸥;郑有飞;蔡子颖;潘超;;利用太阳光度计反演郑州地区水汽含量[J];气象科技;2009年05期
9 傅刚;李晓岚;魏娜;;大气能见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古金霞;白志鹏;解以扬;刘爱霞;吴丽萍;孙玫玲;;天津市冬季颗粒物散射消光特征[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杰;袁博;吴欢;窦苗苗;;巧用螺旋测微器解决自动观测蒸发缺测问题[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年19期
2 姚永强;都前进;吉振习;赫同伟;;自动观测异常记录分析与处理[J];科技风;2010年18期
3 孟茹;李爱华;田耀齐;;自动观测方式下的几种常见错情及处理方法[J];陕西气象;2011年03期
4 朱小燕,朱海波;自动观测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广西气象;2004年04期
5 顾黎燕;王蓉蓉;刘红坤;;保定站人工与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对比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年09期
6 黄兴友;唐云志;张长春;;黄山黟县双套自动观测站数据的质量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17年02期
7 宋佳;宋鹏程;;新型自动气象站能见度自动观测数据及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年19期
8 王跃红;王婷;李曼;;能见度自动观测仪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年02期
9 胡娟娟;;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及其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年12期
10 程爱珍;丘平珠;韦华红;谭斐;;人工站与自动站风的自动观测资料差异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军;气象自动观测站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2 胡萌琦;普及型生态—农业气象自动观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钱一嘉;民航自动观测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周春珍;山东省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3 肖玮;自动与人工观测资料序列差异分析及订正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刘春辉;吉林省冬半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5 李亚丽;陕西自动观测与常规观测数据的差异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杨崇静;山东省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59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