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辅助热解污泥机理与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1.1.5 污泥中的水分污泥的含水率约为96%~98%,体积很大。污泥中水的成分呈现混合状态,包括间隙水、毛细结合水、表面吸附水、内部结合水等。污泥中水分组成如图1-1所示。
1)微波加热效应据对微波接受能力不同,可将物质分为微波导体、微波绝缘体和微般情况下,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如聚氟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制瓷等,它们能透过微波而不吸收微波,为微波导体,这类材料可作的容器或支承物,或做微波密封材料;对于金属物质,微波不能透射,为微波绝热体;由极性分子组成的物质如水等,既能透过微波,为微波吸收体,见图 1-6。水分子的两个 H-O 键的健角为 104°型构造使其分子内正负极分离形成偶极矩,又因水分子的极化驰豫期相近,因此水分子偶极矩在微波场内能轻松地从原来的热运动状微波电磁场的高频交变而作高频交替的排列取向运动(如在 2450用下,水分子会以近 24.5 亿次/s 的频率作高频取向运动),水分的磨擦、碰撞而发生能量转换、传递,微波能迅速转化为水分子水对微波良好的吸收效应。
21图 1-7 纤维素热解机制(DP 为裂解产物聚合度的指示)Diebold[65]将纤维素的热解步骤总结为::纤维素首先生成活化纤维素(Acllulose),活化纤维素通过三个平行步骤形成焦炭、主要挥发物(生物油)级挥发物(合成气成分),具体如图 1-8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煤/油页岩/油砂固体热载体快速热解技术[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1年06期
2 蔡炳良;辛玲玲;;污泥热解技术特性分析[J];中国环保产业;2011年08期
3 胡晓;;基于微波热解技术的竹炭、竹醋生产设备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7期
4 邓志荣;吕斯濠;;混凝沉淀处理钨矿废水实验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韩德虎;胡耀青;王进尚;姚锐;邵继喜;;煤热解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07期
6 郑军南;严力蛟;;上虞市污泥处置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2008年03期
7 夏浩;刘全润;马名杰;;褐煤提质技术现状[J];洁净煤技术;2010年04期
8 李向辉;;废塑料热解机理及低温热解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年06期
9 钟林;钟梅;董利;张聚伟;马凤云;许光文;;流化床-输送床耦合装置中煤颗粒的气力分级[J];化工学报;2011年09期
10 ;广东清远出台污泥处理处置规划[J];给水排水;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思江;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熊思江;污水污泥热解制取富氢燃气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林群慧;微波辅助热解污泥机理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姬爱民;污泥热解液加工方法及其产品的燃料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张强;生物质与煤共气化过程中磷元素的迁移与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秀如;城市污水污泥热解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7 肖汉敏;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左宁;基于强化除磷脱氮及低污泥产量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章金骏;污泥烧制陶粒的技术路径与控制因子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黄河洵;基于微波诱导的市政污泥干化与热解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念;污泥热解特性及其焦产物中痕量元素淋滤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尹娜;超细污泥与煤粉混燃机理及污染排放特性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3 张丽;污泥催化裂解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春艳;污泥的载体干化与热解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何益得;污水污泥中重金属在热解过程中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王爽;污泥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基础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7 刘欣;印染污泥干燥特性和干燥工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何鉴尧;印染污泥干燥过程中挥发性污染物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威;污泥用作水泥工业替代燃料的工艺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存坡;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0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6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