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02 14:06
   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是水体中重要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沉积物是进入水体的各种污染物的积蓄库。松花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是流域污染物集聚地。调查和分析松花江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可以更好地反映水质的状况,对于保障松花江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流域角度出发,选取松花江干流(包括吉林省下游江段和黑龙江省江段)大范围空间尺度作为研究区域,对不同江段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利用Pb和Cs测年技术建立时间标尺,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考察松花江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沉积变化情况,了解流域人类活动对水质变化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别较大,变化范围在187~2079 ng/g,平均值为1029 ng/g,多环芳烃的组成均以萘、菲、芴、苊等低环(2~3)多环芳烃为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石油源和燃烧源的混合源。柱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量的峰值呈现非表层的特征;2环和3环多环芳烃化合物在垂直剖面中的含量高于4环和4环以上多环芳烃化合物。借助效应区间低值和效应区间中值对松花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吉林市江段和哈尔滨市江段附近的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不过潜在风险几率很低。部分江段沉积物中萘、芴和苊的潜在风险几率较高,应引起重视。(2)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Ni、Cd、Mn、Zn、Cu、Pb和Hg等重金属含量范围分别为22.0~79.5 mg/kg、0.1~5.2 mg/kg、434~1480 mg/kg、87~352 mg/kg、1.9~41.0 mg/kg、17.1~50.2mg/kg和0.06~3.45 mg/kg。重金属含量从吉林省段至黑龙江省段沿江逐渐降低,重金属污染多集中于吉林省江段。松花江表层沉积物中Hg、Pb、Zn、Cd和Ni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Hg的富集指数最高,其次是Cd,Zn属于中度富集;Pb、Cu、Ni和Mn属于轻度富集或无富集。柱样沉积物中,Hg均出现了富集,富集现象多集中在上部沉积物中。与其他重金属相比,Hg的富集程度最高。除Hg外,松原段柱样沉积物还发现了Cd富集;哈尔滨段沉积物还出现了Pb富集。(3)运用地累积指数对松花江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Pb、Hg、Cd、Ni、Zn、Cu、Mn等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普遍受到Hg的严重污染,Cd在部分江段沉积物中污染较严重,Zn、Ni和Pb的污染相对较轻,Mn和Cu无污染。吉林省江段受到的污染较严重,黑龙江省江段污染相对较轻。Lars Hakanson指数法对表层和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松花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处于很强的生态危害等级,Hg和Cd是产生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元素,Ni、Zn、Mn、Pb和Cu等重金属生态危害轻微。(4)应用137Cs和210Pb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建立松花江沉积物的年代序列。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年龄跨度约为90~100年,137Cs和210Pb定年方法计算出的年代存在4年以内的偏差,但两者反映了相同趋势的沉积速率变化规律。借助定年结果,得出多环芳烃含量及重金属含量在过去百年间随年代的历史变化特征。各江段沉积物中Zn、Mn、Cu、Ni、Pb和Cd等重金属含量随着年代的变化存在不同的变化特征,但Hg含量随着年代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20世纪60年代以来,Hg含量随着年代的变化开始增加,到80年代以后依然增加。松花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及沉积通量的变化特征一致,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无明显变化,之后开始小幅增加,在80年代后大幅增加,并在90年代前后出现峰值,其后开始下降。这个结果既能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历史过程。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X52
【部分图文】:

位置图


采样位置图

总离子流,苊烯,荧蒽,出峰


图 2.3 PAHs 总离子流图Fig 2.3 The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PAHs出峰顺序依次是:萘(1)、苊烯(2)、苊(3)、芴(4)、菲(5)、蒽(6)、荧蒽

平面分布,总量,平面分布,多环芳烃


多环芳烃总量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晶晶;;水稻重金属富集规律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2年06期

2 李双文;;重金属进入人体的渠道[J];百科知识;2011年01期

3 袁旭音,陶于祥,王润华,姜月华,王爱华;湖州市不同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J];上海地质;2002年03期

4 胡省英,冉伟彦,范宏瑞;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J];地质与勘探;2003年05期

5 陈芳,董元华,安琼,钦绳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J];土壤;2005年03期

6 谢宝贵,刘洁玉;重金属在三种食用菌中的累积及对其生长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05年02期

7 薛艳,沈振国,周东美;蔬菜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的差异与机理[J];土壤;2005年01期

8 张炜鹏;陈金林;黄全能;王擎运;赵好;薛丹;;南方主要绿化树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孙嘉龙;肖唐付;周连碧;何立斌;宁增平;李航;彭景权;;微生物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7年04期

10 刘晓辉;吕宪国;刘惠清;;沟谷地不同植被下土壤重金属纵向分异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薇;微生物—蓖麻联合修复铜污染土壤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潘赟;我国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毒性行为及其资源化利用过程的风险评估[D];上海大学;2015年

3 万甜;超声溶胞污泥回流-SBR工艺典型重金属再分配及累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杨婷;微生物细胞表面的化学/基因改性调控用于重金属分离及(形态)分析[D];东北大学;2013年

5 杨玉荣;丛枝菌根真菌(AMF)提高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Pb污染的作用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刘小雪;松花江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D];吉林大学;2016年

7 张海燕;大蒜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8 李其林;重庆市土壤—作物系统重金属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薛红喜;黄河包头段沉积物重金属吸附机制及污染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陆引罡;铅镍富集植物的筛选及其根际微生态特征[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昱璇;滇池疏浚底泥中重金属在四种蔬菜中的累积效应及其风险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丽洁;海带内非蛋白巯基化合物的检测分析及重金属诱导转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侯运楠;重金属抗性菌的生物吸附特性及抗性基因CzcA的克隆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毓秀;电厂燃煤烟尘成分谱的研究及重金属风险评价[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李晓旭;土壤铜、锌、铅污染对上海草本植物群落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丁玲;电动增强技术修复重金属Cd(Ⅱ)污染土壤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秋营;富硒红壤中硒与重金属关系及作物对硒的吸收规律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8 范玉强;我国部分煤中重金属含量、赋存及排放控制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9 葛慧敏;泰安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的检测及污染特征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赵芙;厌氧消化污泥动电处理对土壤及玉米植株重金属累积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7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67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