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0-11-03 19:01
   针对高含硫含氮有机废水的水质特征和现有生物处理技术工艺系统复杂,运行操作成本高,氮硫去除能力低下等难点问题,利用生物高新技术,提出了一种革新性的碳氮硫同步脱除集成技术,其技术核心是硫酸盐还原-有机物厌氧氧化工艺(sulfate reduction and carbon removal, SR-CR)和自养-异养微生物联合反硝化脱硫工艺(denitrifying sulfide removal, DSR)的优化组合,实现了有机物、硫酸盐和氨氮的高效同步去除,并回收单质硫和沼气,消除了二次环境污染,是一种高效、低耗、低排、稳定、实用化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本研究围绕着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展开工作,深入探讨了硫酸盐还原-有机物厌氧氧化工艺单元同步硫酸盐还原、有机物去除特性,自养-异养微生物联合反硝化脱硫工艺单元运行特性和动力学模型,基于此考察了不同负荷条件下硫酸盐还原-有机物厌氧氧化与自养-异养微生物联合反硝化脱硫组合工艺硫氮同步脱除效果和关键影响因素,为含硫含氮有机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针对硫酸盐还原有机物厌氧氧化单元工艺,采用EGSB反应器,发现产甲烷颗粒污泥接种、初始不加硫酸盐的方式能够实现高效同步硫酸盐还原和有机物去除。在有机物负荷(OLR)为5.0kgCOD/(m3·d)、碳硫比(COD/SO42-)为10:3条件下, COD、总有机物(TOC)、硫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91.6%、96%。 针对自养-异养微生物联合反硝化脱硫单元工艺,分别探讨了碳硫比、硫化物浓度和亚硝酸盐对脱硫脱氮效果的影响,发现亚硝酸盐浓度高达190mgN/L时,AH-DSR单元运行效果依然较好,污染物去除率均超过90%,单质硫产率高达100%,从而证明“短程反硝化脱硫”可行性,提出“短程反硝化脱硫”工艺,该工艺具有节省外加碳源、降低曝气能耗、缩短反应时间等优点。 以活性污泥模型(ASM1)为基础,结合自养-异养微生物联合反硝化脱硫单元的运行效果,引入竞争函数和抑制函数,采用Aquasim2.0建立了“反硝化脱硫”动力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了高浓度硫化物和碳硫比对反硝化脱硫单元的影响,指导工艺的运行。结果表明,S2-低于1100 mgS/L,碳硫比介于0.5~3.0对于反硝化脱硫单元的运行是有利的。 将硫酸盐还原-有机物厌氧氧化单元与自养-异养微生物联合反硝化脱硫单元串联运行,考察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效能。发现有机物负荷(OLR)、硫酸盐负荷(SLR)、硝酸盐负荷(NLR)分别为5.0kgCOD/(m3·d)、0.33 kgS/(m3·d)、0.033 kgN/(m3·d)和5.0kgCOD/(m3·d)、0.5kgS/(m3·d)、0.14kgN/(m3·d)条件下, COD、硫酸盐、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1%、98%、99%和93%、92%、99%,理论单质硫产量高达0.30 kgS/(m3·d)和0.39kgS/(m3·d)。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效果图,硫酸盐还原,厌氧氧化,COD去除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酸盐还原的发生会导致COD去除率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硫酸盐还原烷过程产生抑制,而这种抑制又可以分为基质的竞争抑制和硫化物的在阶段III和阶段IV中,提高硫酸盐负荷后,COD去除率降低幅度比出水参数如TOC、pH、VFA、容积产甲烷率等亦未见有异常明显的波甲烷受硫化物毒性抑制影响比较小,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之间主争的关系。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竞争有机碳源,将硫酸盐还原为硫物仍作为COD的形式存在于出水中,使COD去除率有所下降。全文数据库 2011年 第04期 工程科技Ⅰ辑

硫酸盐还原,厌氧氧化,有机物,去除效果


第 3 章 硫酸盐还原工艺单元运行特性了阶段V,尽管硫酸盐负荷进一步增加到 1.5 kgSO42-/(m3·d),TOC去不明显,其平均值为 91.6%,较阶段IV下降 1.2%。由此可知,硫酸产甲烷菌竞争有机碳源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虽然导致出水COD、率有所下降,但TOC的去除率却略有提高,说明此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二者的协同作用反而更有利于有机物的去除。刘春爽: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

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产率,甲烷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烷产率验过程中各阶段的甲烷产率如图 3-6 所示。阶段I,进水有机容积OD/(m3·d),稳定后反应器容积产CH4率可达 1.06m3/(m3·d)、左右为 0.35 m3CH4/kgCOD,此时,碱吸后气体中CH4体积含量分别为段II,提升进水有机容积负荷至OLR为 5.0kgCOD/(m3·d),反应器明显上升,最后稳定在 1.60m3/(m3·d) 左右,比产甲烷率为 COD。负荷的提高使产甲烷菌的活性得到增强,有助于CH4的转化分压较阶段I略有下降,碱吸后气体CH4体积含量 98.33%。文数据库 2011年 第04期 工程科技Ⅰ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伟;;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7期

2 王红强;朱慧杰;张列宇;张亚敏;张奎;史乐君;;人工湿地工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3 张辉;;0.5Mt/a催化裂化装置液化气脱硫组合工艺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4 陈润华;柴立元;王云燕;舒余德;蒋国民;;新型铁炭微电解法降解EDTA有机废水[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小江;;针对生活垃圾渗沥液处理的UASB+A/O/MBR+NF+RO组合工艺的问题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20期

6 王棚;李俊飞;;生物材料吸附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试验[J];绿色科技;2011年08期

7 徐芝芬;李金城;莫德清;阙光龙;李文文;孙鑫;苏春良;黄朗妃;;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申晨;梅华;石晓鹏;沈健;;镍基催化剂的改性及其提高NaClO氧化性能[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年01期

9 那守江;;催化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0 贾菲菲;李多松;张曼;江继涛;;我国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的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爽;有机废水同步脱硫脱氮组合工艺运行特性及关键影响因素[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赵岩;秸秆制乙醇的超临界亚临界组合预处理与水解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管锡珺;高效厌氧反应器开发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陈武;三维电极处理几种模拟有机废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史晓燕;污水及其碳氢资源回用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魏金枝;电催化—生物氧化组合工艺构建及处理除草剂废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许先焜;渣油加氢—催化裂化组合工艺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

8 任拥政;兼性生化—局部充氧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分散污水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梁建军;复合潜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田家宇;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净化受污染水源水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光;膜法SBR工艺在流化床中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旭;有机废水生物制氢技术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王超;生物沸石反应器处理微污染原水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4 汤贵兰;缺氧—浸没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SOMBR)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周欲飞;电极生物膜组合工艺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中华;家具涂饰环保技术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7 徐飞高;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含氟有机废水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8 黄学政;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军幸;ABR-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刁伟力;电解法生成自由基规律及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8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68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e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