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多相催化电解处理硝基苯和苯酚废水

发布时间:2020-11-11 11:10
   近年来,由于电化学技术在废水治理方面的优势,该技术崭露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多相催化技术在环境废水的处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电化学与多相催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复极固定床电解槽(BPBC)为反应器,用负载金属氧化物的多相催化剂取代传统反应器的绝缘填料,构建了多相催化电解耦合体系。分别以硝基苯和苯酚为电解底物,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填料存在情况下,有机物在多相催化电解耦合体系中的降解情况。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采用BPBC分别处理硝基苯和苯酚废水,电解硝基苯的优化条件:电解电压40 V、支持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1000 mg·L~(-1)、pH值为10、水力停留时间45 min:硝基苯的去除率为61.4%;电解苯酚废水的优化条件:电解电压为25 V、支持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1000 mg L~(-1)、pH值为2.5;100 mg L~(-1)的苯酚电解45 min,去除率为42.6%;BPBC对硝基苯和苯酚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多相催化电解耦合工艺处理硝基苯废水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电解电压40 V、支持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500 mg·L~(-1)、pH值为10、水力停留时间45 min。经过对硝基苯降解效果的评价,筛选出了实验范围内的最佳催化剂为Fe_2O_3/γ-Al_2O_3。在用催化剂Fe_2O_3/γ-Al_2O_3为填料时,硝基苯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硝基苯和TOC的去除率分别为75.1%和39.8%。在引入多相催化剂后,硝基苯的处理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硝基苯和TOC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3.7%和12.6%。硝基苯电解后,出水的可生化性有了显著的提高,BOD_5/COD_(cr),由0.06升高到0.307。 用HPLC和GC-MS对硝基苯电解出水的产物进行分析,得到的产物有苯酚、苯胺、对氨基苯酚等物质,推测硝基苯在多相催化电解耦合工艺中的降解途径为:硝基苯可由电化学氧化直接分解,也可以由电解产生的次生氧化物间接氧化分解;除电化学氧化,也存在硝基苯电化学还原,生成苯胺、对氨基苯酚等物质,产物再进一步分解直至矿化;电解过程中硝基苯部分会矿化。 多相催化电解耦合工艺处理苯酚废水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电解电压25 V、支持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1000 mg·L~(-1)、pH值为2.5、水力停留时间45 min。筛选出实验范围内处理苯酚的最优催化剂为Fe_2O_3/ZSM-5。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催化剂Fe_2O_3/ZSM-5为多相催化电解耦合工艺反应器的绝缘填料,苯酚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多相催化电解耦合工艺处理苯酚的效果比传统的BPBC有了明显的提高,苯酚的去除率从42.6%提高到83.5%,COD的去除率从22.3%提高到43.4%,多相催化电解耦合工艺比传统的BPBC电解苯酚的COD去除效率增加了近一倍。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X703
【部分图文】:

扫描电镜图,催化剂,晶形,表面结构


图4.7催化剂扫描电镜图(A、丫·^1203:B、FeZo卉A1203)Fig4.7TheSEMPicoterofeatalyst(A、丫一A12O3;B、Fe20六一A1203)如图.47所示。由图可见,丫一A12O3在负载上FZeO3后,表面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粗糙的表面变得平滑,并且能观察到较明显的晶形。

扫描电镜图,催化剂,分子筛,影响因素


图4.14不同催化剂的扫描电镜图Fig.4.14TheSEMofdieffrentcaatlysst(A,FeZ仇B,Ni0C,MnOZD,COu)由图4.14可见,ZSM一5分子筛在负载上不同的催化剂后,通过SEM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催化剂表面结构有明显的不同,但是都能够看到在ZSM一5分子筛表面负载催化剂后金属氧化物的晶形。以下对各影响因素的考察实验以F2e03/zSM一5作为催化剂填料。4.3.2各个影响因素考察

催化剂,COD去除,苯酚


不同催化剂的苯酚和COD去除的比较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璐;传秀云;卢先春;罗泽敏;;紫外光及日光下天然金红石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云霞;新型PbO_2电极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程江红;电化学活性菌强化厌氧MBR处理硝基苯废水[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9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79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