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592;X826
【部分图文】:
TOP35为阀值,其余时段切割值由线性插值赋值。运行Citespacell软件得到可视化??网络相应的网络时区图,包括289个节点(nodes)和1185条连线(link)。网络时区图??中屯、度与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如图1.1所示。??nitrnirrr-i?1r-r,???rTrrn-??主态累统评价?■?.??秦悉黄圣基邊理论《八孩??I?望■逆窒fe安全研究????图1.1生态安全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Figl.l?巨cological?security?cocitation?network?map??结合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及关键节点文献信息(如表1.1所示),本研究将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划分为生态安全起源、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生态风陰评价、生态系统评价、主??地生态安全研究五个知识群组。??8??
鉴于上面的分析,生态安全文献共被引网络形成了知识和理论的流动与继承脉络,??体现出生态安全研究的连贯性和延展力,并直观的展示出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内知识群姐??之间的演进脉络(如图1.2所示)。??(狀5±±也生态安全;^??V——^——y?泳???1???供:3生态风险评价??^?(^2生态安全基础理^^^|^^^^^^-----(^(:1生态安全起^^???T??(^4生态系统评??图1.2生态安全研巧的知识群组演进脉络??Figl.2?Evol?山?ion?path?of?ecological?security?information-groups??结合共被引图谱分析,生态安全研究领域聚类的知识群组数量不多,构成的演化路??径相对较短。#C1聚类(生态安全起源)处于网络的边缘,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与后??继研究关联性不强;#C2聚类(生态安全基础理论)处于网络中心,与周边关联性紧密,??是整个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C3知识群组(生态风险评价)和#04知识群组??(生态系统评价)都与#C2知识群组有着紧密的联系,是#C2知识群组的理论延伸,成??为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分支:#C5知识群组(±地生态安全研究)是#〔3知识群组??的分支,是#C3研究理论的深化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2.2城市生态安全研究进展??城市生态安全研究是作为"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的一个研究前沿
此概念模型一经提出,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及应用,并对该该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建立了?"驱动力——状态——响应"??(D-S-民)框架,増加了?"驱动力"的维度,该框架结合《21世纪议程》有关章节内容,??构建出包含社会、经济、环境和机构四大系统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W3年,欧洲环境署(EEA)进一步在PS民与DS民框架综合的基础上添加了两类??指标:增加了产生生态安全系统"压力"的直接原因一一"驱动力"因素及系统的"状??态"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反作用——"影响"因素,建立了?DP別R概念框架。在DP別民??概念模型中,驱动力作为生态安全系统演化的根本起因,是引起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压力表征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即人类的生存活动对生存环境产生的影响;状态代??表承受人类活动的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影响指人类活动前后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情??况:响应代表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初始状态,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如图??1.3所示)。DPSI民模型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型??框架,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作用。DPSI民模型在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t"9’?1W、生态健康性和脆弱性评价fwi-?142]、??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发展巧日生态安全管理等方面。??-?_?-?_?_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洪德,胡海清;我国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系统分析及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4期
2 闻卉;曹晓刚;钟守楠;;关于城市生态安全的模式评价原理及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12期
3 秦晓楠;卢小丽;;沿海城市生态安全作用机理及系统仿真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4 周文华,王如松;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年07期
5 吴保刚,张跃西,钟章成;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孙艳军;彭晓春;;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7 吕科建;段盼盼;杜菲;;广义城市生态安全初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年02期
8 王珊;;长沙城市生态安全建设探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1期
9 孙燕;姚林;孙峥;;城市生态安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沈志军;;符号互动理论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建设[J];传承;2008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秦晓楠;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旅游城市生态安全可拓性测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付小峰;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静;中小城市用地扩张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丁晓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大雨;我国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高璇;喀什、和田、库尔勒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比较与调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福柏;福建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赵怀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孟越男;西北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莹;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1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1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