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21:36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经过了长期的持续高速增长,培育了基本的旅游产业结构及市场框架。旅游城市是具有优越旅游服务职能,以旅游经济长足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的特色城市形态,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及依托,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繁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粗放式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为我国旅游产业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引发了多样化的生态安全问题,削弱了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针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探究旅游城市存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各级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作为生态安全研究的核心领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研究不足:缺乏对生态安全系统进行科学的剖析,无法界定和识别生态安全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组分;将系统要素视为孤立的、静止的独立个体,忽视了要素间的作用关系,难以对生态安全系统进行科学的描述,无法有效指导旅游城市的发展实践。鉴于此,本研究以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解析为切入点,将其解析为系统要素和要素间关系两个部分,将系统要素放置在相应的要素间关系上进行架构,构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及分析的理论平台,从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视角建立起评测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理论及方法。第一,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解析。通过文献研究,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界定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内涵及外延,并以DPsIR概念模型为基础理论框架,结合旅游城市的特征,界定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及响应5个系统要素,梳理出7组各个要素间作用关系。同时,本研究依据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及旅游产业4个子系统的特征状态及关联作用,提炼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要素的具体表达指标,构建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评价方法。根据系统评价的基本理论,本文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描述为系统要素按照相应的作用关系进行关联和整合而成的综合系统,并以“要素间数量化关系”为指导架构起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评价模型,实现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描述,提升其评价结论的科学性。本研究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由两个步骤组成:首先,要素间数量化关系研究。研究采用DPSIR概念模型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结构进行概念化和抽象化,从“原因——结果”的视角将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界定为7组因果关系,引入结构方程模型对要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数量化测度;同时,采用生态网络研究方法对系统要素间的作用关系进行评价,剖析要素间作用关系的综合状况及系统功能的实现能力。其次,要素间数量化关系约束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研究引入网络DEA模型作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的基础模型,将上述要素间数量化关系研究结论与网络DEA模型相结合,采用验证过的要素间作用路径构建出模型的网络结构,用每个网络节点所包含的作用关系的重要程度作为模型的网络节点权重,实现了“要素间作用关系”与“系统综合评价”的紧密契合,形成了要素间关系约束的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范式,实现对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同时,研究将生态安全系统分解为自然运行、管理反馈两个阶段,构建出两个独立网络DEA模型,分别研判旅游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旅游城市对生态安全系统的管理能力,进而识别改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节点,挖掘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存在的问题。第三,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测度与评价。本研究选取我国30个旅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本文构建提出的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模型,结合主要旅游城市的实证数据,对其生态安全系统进行评价。在要素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中,“响应R”对“压力P”的负向作用没有通过检验,表明了旅游城市响应措施尚未能充分起到耗散污染物,缓解生态环境冲击、压力的功效。“驱动力——压力——状态”作用路径呈现出较强的影响作用,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强的影响作用。“状态S”要素对“影响I”起到负向作用,表明当前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正在恶化,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影响I”对“响应R”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表征了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对生态安全响应措施起到有效的激发、拉动作用。“响应R”对“驱动力D”、“状态S”均产生了较强的正向作用,反映出生态安全管理措施能够维护生态安全系统状态,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同时,研究结合要素间数量化关系的测度,构建出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物质、能量的传递方程组,对其要素间关系的生态网络评价指标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具有较好的信道容量和系统聚合度,适度的系统冗余度,形成了高密度、大体量的物质、能量交互行为,代谢路径集中。系统的使用率较高,表明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网络发育比较成熟,状态相对稳定:空闲率相对适中,反映出该系统培育出较高的应急响应能力,为旅游城市未来发展及突发事件的发生预留出相对的网络空间。在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中,本文评价“自然运行阶段”、“管理反馈阶段”两阶段的效率值,并对两个阶段的效率值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各个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将我国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划分为“绿色发展型”、“稳步发展型”、“高效发展型”、“双向提升型”和“管理能力缺失型”五种类型,并针对各个类型旅游城生态安全系统的特点提出改善其生态安全系统状况的策略建议。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592;X826
【部分图文】:

网络图,生态安全,网络图,文献


TOP35为阀值,其余时段切割值由线性插值赋值。运行Citespacell软件得到可视化??网络相应的网络时区图,包括289个节点(nodes)和1185条连线(link)。网络时区图??中屯、度与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如图1.1所示。??nitrnirrr-i?1r-r,???rTrrn-??主态累统评价?■?.??秦悉黄圣基邊理论《八孩??I?望■逆窒fe安全研究????图1.1生态安全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Figl.l?巨cological?security?cocitation?network?map??结合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及关键节点文献信息(如表1.1所示),本研究将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划分为生态安全起源、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生态风陰评价、生态系统评价、主??地生态安全研究五个知识群组。??8??

生态安全,脉络,安全研究


鉴于上面的分析,生态安全文献共被引网络形成了知识和理论的流动与继承脉络,??体现出生态安全研究的连贯性和延展力,并直观的展示出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内知识群姐??之间的演进脉络(如图1.2所示)。??(狀5±±也生态安全;^??V——^——y?泳???1???供:3生态风险评价??^?(^2生态安全基础理^^^|^^^^^^-----(^(:1生态安全起^^???T??(^4生态系统评??图1.2生态安全研巧的知识群组演进脉络??Figl.2?Evol?山?ion?path?of?ecological?security?information-groups??结合共被引图谱分析,生态安全研究领域聚类的知识群组数量不多,构成的演化路??径相对较短。#C1聚类(生态安全起源)处于网络的边缘,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与后??继研究关联性不强;#C2聚类(生态安全基础理论)处于网络中心,与周边关联性紧密,??是整个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C3知识群组(生态风险评价)和#04知识群组??(生态系统评价)都与#C2知识群组有着紧密的联系,是#C2知识群组的理论延伸,成??为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前沿分支:#C5知识群组(±地生态安全研究)是#〔3知识群组??的分支,是#C3研究理论的深化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2.2城市生态安全研究进展??城市生态安全研究是作为"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的一个研究前沿

概念模型


此概念模型一经提出,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认可及应用,并对该该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建立了?"驱动力——状态——响应"??(D-S-民)框架,増加了?"驱动力"的维度,该框架结合《21世纪议程》有关章节内容,??构建出包含社会、经济、环境和机构四大系统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W3年,欧洲环境署(EEA)进一步在PS民与DS民框架综合的基础上添加了两类??指标:增加了产生生态安全系统"压力"的直接原因一一"驱动力"因素及系统的"状??态"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反作用——"影响"因素,建立了?DP別R概念框架。在DP別民??概念模型中,驱动力作为生态安全系统演化的根本起因,是引起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压力表征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即人类的生存活动对生存环境产生的影响;状态代??表承受人类活动的生态系统所处的状态;影响指人类活动前后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情??况:响应代表为了恢复生态系统的初始状态,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如图??1.3所示)。DPSI民模型在环境系统中广泛使用,作为衡量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型??框架,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待人和环境系统的作用。DPSI民模型在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t"9’?1W、生态健康性和脆弱性评价fwi-?142]、??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发展巧日生态安全管理等方面。??-?_?-?_?_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洪德,胡海清;我国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系统分析及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4期

2 闻卉;曹晓刚;钟守楠;;关于城市生态安全的模式评价原理及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12期

3 秦晓楠;卢小丽;;沿海城市生态安全作用机理及系统仿真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4 周文华,王如松;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5年07期

5 吴保刚,张跃西,钟章成;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高长波;陈新庚;韦朝海;孙艳军;彭晓春;;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7 吕科建;段盼盼;杜菲;;广义城市生态安全初探[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年02期

8 王珊;;长沙城市生态安全建设探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年01期

9 孙燕;姚林;孙峥;;城市生态安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沈志军;;符号互动理论下的城市生态安全建设[J];传承;2008年1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秦晓楠;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峰;旅游城市生态安全可拓性测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付小峰;乌鲁木齐城市生态安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静;中小城市用地扩张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丁晓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大雨;我国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高璇;喀什、和田、库尔勒城市生态安全态势比较与调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福柏;福建沿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赵怀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9 孟越男;西北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莹;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81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1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e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