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曝气条件下河流内源氮转化及微生物机制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2
【部分图文】:
Fig.?2.1?Unite?of?process?operation??采用活塞式柱状采样器(KH0204)采集氮污染严重超标的t五里河表层30??cm的底泥并避光保存,同时采集上覆水,采样点如图2.2所示。把采集的底泥??和上覆水运回实验室按1:3比例放入间歇曝气反应器。??该实验进行了?138?d,探索间歇曝气条件下氮转化功能微生物种群、丰度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揭示间歇曝气条件下氮转化的新机制。并探索间歇曝气条??件下氮转化规律及基于近红外光谱法氮的快速无污染检测方法;实验初期阶段为??25??
_?懦动泵??图2.1?_歇曝z〔实验装置??Fig.?2.1?Unite?of?process?operation??采用活塞式柱状采样器(KH0204)采集氮污染严重超标的t五里河表层30??cm的底泥并避光保存,同时采集上覆水,采样点如图2.2所示。把采集的底泥??和上覆水运回实验室按1:3比例放入间歇曝气反应器。??该实验进行了?138?d,探索间歇曝气条件下氮转化功能微生物种群、丰度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揭示间歇曝气条件下氮转化的新机制。并探索间歇曝气条??件下氮转化规律及基于近红外光谱法氮的快速无污染检测方法;实验初期阶段为??25??
??和130 ̄135d为曝气期,其余为停止曝气期。各种氮指标的变化如图2.3所示。??从图2.3可以看出,在稳定期间(12d),底泥中的氨氮持续向上覆水释放,??导致上覆水中氨氮浓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最终氨氮浓度从37.97?mg/L上升到??最大值为45.04?mg/L。总氮整体也呈现上升趋势,从38.60?mg/L上升至45.45??mg/L;而该阶段亚硝酸盐氮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其浓度从0.102?mg/L上升至??1.00?mg/L,硝酸盐氮则基本没有变化,其浓度范围在0?0.007?mg/L。综上,在??稳定期间,总体表现为氨氮和总氮表现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变化趋势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稳定期反应器环境处于厌氧或缺氧的环境,基??本没有发生亚硝化和硝化反应。??601??????*?1N??■T50'???NH;-N??40???"?.?NO;-N??£?V??c?、?\?NO.-N??.2?30??I?、、.'??、?'????I20-?'?、?.??Q?'〇■?'??一?)、..广??0?’??0?15?30?45?60?75?90?105?120?135??Time?(d)??图2.3?N歇曝条件丨、'氮的转化??Fig.?2.3?Changes?of?inorganic?nitrogen?during?intermittent?aeration??从图2.3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东,张刚;两级间歇曝气法处理农药废水工艺的应用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喻文熙,高廷耀;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7年04期
3 罗固源,周健,吉方英;间歇曝气连续进出水一池系统处理城市污水[J];环境导报;1998年01期
4 岑运华;;一种新的活性污泥法——环游式间歇曝气法脱氮工艺[J];污染防治技术;1992年04期
5 罗固源,周健,吉方英,刘国涛,何强;组合式间歇曝气系统处理城市污水试验研究[J];环境保护;1997年12期
6 何恒海;邢学娟;;水解酸化/曝气—间歇曝气工艺处理树脂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7年10期
7 崔明灿,洪明子,孙东,刘景明;厌氧及二级交互间歇曝气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方案设计及运行[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郑锴,荀丽丽,马文臣,刘光全,苏燕京;利用连续-间歇曝气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3年03期
9 罗固源,刘智刚;无回流间歇曝气系统总磷去除的实验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10 崔明灿,洪明子,孙东,刘金义,刘景明;厌氧及二级交互间歇曝气脱氮新工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健;间歇曝气条件下河流内源氮转化及微生物机制[D];安徽大学;2018年
2 刘礼祥;城市污水处理连续流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工艺研究与能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陆谢娟;低C/N比污水间歇曝气MBR脱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Wesley Kipkemoi Kirui;硝基苯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中的降解规律及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5 汤显强;人工潜流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水体试验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宝刚;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养猪沼液的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2 赵亚鹏;自控间歇进水双区串联曝气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徐兴;间歇曝气一体化悬浮填料床—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4 朱建军;完全混合式连续进出水间歇曝气工艺的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程志鹏;缺氧滤池—连续流间歇曝气活性污泥一体化反应器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邓长慧;一体化间歇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7 孙武堂;间歇曝气生态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工艺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赵娟;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作缺氧变速生物滤池后处理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9 夏夕娟;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器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10 汪作炜;间歇曝气MBR中短程硝化系统启动及脱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5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5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