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南极普里兹湾微量元素锌(Zn)镉(Cd)的分布与来源及其对初级生产力的指示

发布时间:2020-11-16 21:42
   锌和镉是海洋浮游植物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它们参与浮游植物的生物过程,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与海洋初级生产力。特别是在南大洋高营养盐低生产力海区,锌和镉是调控海洋浮游植物营养过程的重要因子,从而影响南大洋浮游植物的固碳能力。本文以南极普里兹湾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检测普里兹湾海水、沉积物、沉降颗粒物、拖网浮游植物以及沉积物中提纯的硅藻蛋白石中的锌和镉的含量,研究了普里兹湾海洋环境介质和浮游植物生物体中锌和镉的分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普里兹湾沉积物中锌和镉的来源;采用地化指标铝,计算了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EF,反演了人类活动对南极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并分别估算了普里兹湾沉积物和沉降颗粒物中锌和镉的岩源性输入和生物源性输入。同时在定量分析微量元素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溶解态营养盐、有机碳、生物硅以及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锌和镉对上层初级生产力的指示作用。获得如下主要的研究结果: (1)普里兹湾基本上不存在锌和镉限制浮游植物生长的现象,但是在南极夏季期间,冰架边缘浮游植物的旺发可能会导致短暂的锌供应不足,从而促进了浮游植物对镉的吸收利用。 (2)海水中锌和镉的分布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吸收利用、普里兹湾表层环流(Prydz Bay Gyre)以及沉降颗粒物再降解过程的影响;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布及其百年沉积记录变化和沉降颗粒物中微量元素含量、通量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控于普里兹湾的物质来源及其组成。 (3)普里兹湾冰架边缘区锌和镉的生物源性输入相对较低,冰架边缘融冰输入的大量岩源性碎屑是主要原因;而陆架区的锌和镉主要为生物源性来源,来源于上层水体中较高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深海区也以生物源性输入为主,与深海区极低的岩源性输入以及深海Fe-Mn氧化物对生物源性Zn的吸附作用相关。 (4)普里兹湾陆架区浮游植物对海水中锌和镉的富集分别达到4.6×105倍和5.0×104倍;在溶解态锌含量适宜范围内,浮游植物对Zn和Cd的吸收是相辅相成的,当锌含量低于限值时,浮游植物对镉的吸收加强,而高含量锌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浮游植物对镉的吸收;Zn、浮游植物生物量、海水pC02是影响浮游植物对Cd吸收利用的主要因子;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的锌和镉主要成为其体内的易降解组分,在浮游植物降解过程中,锌和镉的降解程度基本相当。 (5)普里兹湾微量元素Zn和Cd与浮游植物生物量、营养盐、重要生源物质有机碳和生物硅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锌和镉在底质沉积物中的保存率高达50%以上,可以成为衡量上层输出生产力的科学指标。根据Zn、Cd估算的普里兹湾陆架区的输出生产力在15.2~20.0gC m-2a-1之间。 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是否存在Zn和Cd的限制,论证Zn和Cd能否成为衡量普里兹湾上层水体初级生产力的科学指标提供了新的认识。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X173;X145
【部分图文】:

海洋浮游植物,生物过程,吸收利用,浮游植物


如核酸翻译和蛋白质修复(Anton et al, 2007),通过组成碳酸酐醇和碱性碟酸酶直接作用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1)。碳酸酐酶能够促进海水中的破酸氢根离子转化为二氧化破供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及细胞生长。尤其是在低二氧化拔分压(pC02)的情况下,浮游植物对二氧化礙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生物可利用性的Zn (Morel & Price, 2003)。而碱性構酸酶通过调控浮游植物水解溶解态有机质获取无机态碟的过程,促进浮游植物细胞的生长繁殖(Vallee &Auld, 1990; Hogstrand, 1996)。锌酵还同时控制着桂藻对桂酸盐的吸收利用,Franck et al (2000)曾报道,当南大洋海域海水中Zn含量低于0.2 nM时,桂藻对桂酸盐的吸收利用明显降低。Zn不但作为金属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桂藻对海水中桂的吸收利用(Morel et al, 1994),其也是桂藻细胞壳的组成成分。桂藻细胞吸收的Zn大部分进入软体组织,只有1?3%成为桂蒸细胞売的成分。即使如此

普里兹湾,水深,地形,陆架边缘


西南边界是Amery 丨ce Shelf (AmIS),东南边界是Ingrid Christensen Coast,西边界是Mac. Robertson Land,并一直延伸到Cape Darnley (图2.1)。海湾东部陆架边缘的水深约200?300 m,形成Four Ladies Bank,并缓慢地向湾内和西部延伸。沿Ingrid Christensen Coast 向外直至Svenner Channel,水深迗到 1000 m。AmIS向外延伸形成Amery Depression,水深基本上在600?700 m之间,但是在海湾西南的Lambert Deep和Nanok Deep水深迗到1400 m。海湾西边界被Prydz Channel所包围,从Amery Depression直至海平面下600 m的陆架边缘。Prydz Channel隔离了 Four Ladies Bank和Cape Darnley周围的浅水域Fram Bank。普里兹湾东部P走哨的陆坡被海底的峡谷支流截断,覆盖厚重的沉积物。而西部的等深线则凸向Prydz Channel Fan,从陆架边缘平缓地向2700 m等深线延伸。陆坡以北则为水深超过3000 m的开阔洋区。70^e 75。e\ j I fWO mI I , ■ IJSOm1 I toeem\ /\ I fOOm64"S\ /\ \ \ / ::\、 i:ggog\ Prydz Channel Fan / hm\ I lOOm\ I 250 m\ 丨 MCmI Four L?ai9s Bank / rtom\ Fram Bank % ,編68^S\ DarSi^ 、 / _\ Mac. Robertson Amory OeprBSSfon / 一\ Land 八/ > / 胸I A ^ I ^ r- - ioeo m\ / Z z / r—I Am.n,lceSh

普里兹湾,岩相分布,太古宙


并与AmIS相连,以及陆架内的部分站位;cG分布于Mac. RobertsonShelf的外部及上陆坡(图2.2)。Prydz Fd" 0 10Okm??-〒? Bank . ‘ . ? ‘? ? Mac Robenson Shol^ n\ ? ^ \ ? \* y;S?一 V?人CI.I I Stiiccous muddy 007t' {SMOi facies \—-?SI I r gmS r? ?? y-fI I F kCQi/dcnsis f'Ch pelagic lacics ^[I Caica-eous grave'丨ac丨fts ?^ j图2.2 普里兹湾底层的岩相分布(Harris etal, 1998)Fig.2.2 Lithofacies of the sea floor in Prydz Bay普里兹湾沿岸发育着具有不同前格林维尔期和前泛非期地质演化历史的几个地质单元,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Vestfold Hills太古宙地块、Rauer Group太古宙-元古宙拼合杂岩、Prydz Bay-Amis东缘的中元古代-古生代变质杂岩。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培松;扈传昱;刘小涯;潘建明;张海生;;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近现代沉积速率[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2 陈建芳,郑连福,陈荣华,郑玉龙,陈文斌,M.G.Wiesner,H.K.Wong;南海颗粒物质的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3 张海生,扈传昱,潘建明,陈志强,陈波,刘小涯,卢勇;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J];地球化学;2003年04期

4 曲宝晓;宋金明;袁华茂;李学刚;李宁;段丽琴;马清霞;陈鑫;;东海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变化与控制因素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5 宁修仁,刘子琳,史君贤,朱根海,龚敏;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J];南极研究;1993年04期

6 张武昌,孙松,张永山,扈传昱,刘诚刚;南极普里兹湾铁加富培养浮游植物的实验[J];极地研究;2003年04期

7 于培松;张海生;扈传昱;卢冰;;利用沉积生物标志物分析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J];极地研究;2012年02期

8 孙维萍;扈传昱;韩正兵;潘建明;翁焕新;;2011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分布[J];极地研究;2012年02期

9 朱根海,宁修仁,陈忠元,刘子琳;1991/199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J];南极研究;1995年02期

10 刘子琳,史君贤,陈忠元,朱根海,宁修仁;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J];极地研究;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2886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6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d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