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新型铁盐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0:43
   在全国实施“控源减排”后,废水有机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氮磷污染上升为主要环境问题,针对废水低C:N:P的限制,亟需开发自养脱氮除磷技术。以二价铁为电子供体、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硝酸盐型厌氧铁氧化(NAFO)是环境领域和微生物领域的重大发现。它不仅能将硝酸盐转化成氮气,提供一种废水生物自养脱氮技术,而且能将二价铁转化成三价铁,提供更为经济高效的化学除磷沉淀剂。有鉴于此,本文分别研发了厌氧铁氧化脱氮技术和强化铁盐除磷技术,考察了两种技术的运行性能和过程特征,并以厌氧铁氧化为纽带,探索了新型铁盐脱氮除磷复合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研发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探明了运行性能和控制条件。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可成功应用于废水脱氮。经过长期运行,厌氧铁氧化脱氮系统的硝氮容积负荷和容积去除率分别稳定于0.161+0.008 kg-N/(m3·d)和0.076±0.006 kg-N/(m3·d),达到了文献报道水平。温度、出水pH、硝酸盐浓度和有机物等环境条件对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具有不同的影响。适宜温度为30.15℃,适宜pH高于6.0,适宜进水硝氮浓度低于130 mg/L,有机物的短期冲击对反应系统没有显著影响。反应系统的出水pH和硝酸盐去除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考虑用作脱氮性能的指示参数。2)观测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的形貌、密度、元素组成、微生物群落等性状,探明了污泥特性和菌群组成。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稳态运行的厌氧铁氧化脱氮反应器中,污泥表面积平均粒径和体积平均粒径、湿密度、沉降速度较接种污泥均显著增大,分别达到1468.98±64.53μm和2389.00±31.52μm,1580±80 kg/m3、 390.07±161.31m/h。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具有独特的形貌。在稳态运行的厌氧铁氧化脱氮反应器中,污泥表观上呈团聚体和特征性黄色;微观上细胞表面粗糙度增大。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具有较高的铁素含量。在稳态运行的厌氧铁氧化脱氮反应器中,污泥Fe元素含量高达51.73%(m/m),主要以赤铁矿、磁铁矿和氧化铁等形式存在。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菌群变化显著。厌氧铁氧化驯化后,污泥中物种多样性提高,优势菌群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的a-Proteobacteria、 P-Proteobacteria 和 y-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的Clostridia和放线菌门的Thermoleophilia 和 Actinobacteria。3)试验操作条件对传统铁盐除磷工艺的影响,探明了传统工艺的适宜条件和运行性能,并揭示了过程特征。“优先/联合”优化控制模式适用于亚铁盐除磷工艺。各工艺条件对废水除磷效率的贡献大小排序为:Fe(Ⅱ)/PpHFMS;工艺条件之间的复合效应为负效应,其大小排序为:Fe(Ⅱ)/P-FMS pH-FMS Fe(Ⅱ)/P-pH,操作中应当抑制复合作用产生的负效应。对于浓度为100 mg/L的含磷废水,通过模型分析所确定的优化操作参数为:Fe(Ⅱ)/P为3.32,pH值为7.49,FMS为182r/min。传统铁盐除磷工艺中需要投加过量药剂使废水磷达标排放,随着出水磷浓度降低,去除单位磷酸盐的药剂投加量增加。对于浓度为100 mg/L的含磷废水,出水磷浓度达标所需的铁盐投加量为4.12-5.83 kg-Fe(Ⅱ)/kg-P。传统铁盐除磷过程属于偏衡反应。要维持较低的出水磷浓度,需要在液相留存较高的亚铁盐浓度;水解反应形成Fe(OH)2与Fe3(PO4)2产生竞争,降低了沉淀剂的有效性;两者都是导致传统铁盐除磷工艺中药剂投加量过大的重要原因。4)研发强化铁盐除磷工艺,探明了运行性能,揭示了过程特征。强化铁盐除磷工艺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适用于低、中、高浓度含磷废水处理。在稳态工况下,容积去除速率最高为2.86±0.04 kg-P/(m3·d) (2.60-2.76 kg-Fe(Ⅱ)/kg-P),磷去除率达到97%以上,沉淀剂有效利用率高达97%以上,单位处理成本为$0.632-0.673/kg-P,优于同类研究。强化铁盐除磷工艺可加速混凝除磷反应。通过在反应器设置内构件限制跨域返混,可在反应区Ⅰ形成局域高反应物浓度,加速除磷反应;通过反应区Ⅱ反应产物的内循环,可维持反应区Ⅰ的局域高反应物浓度,有利于后续絮凝沉淀和过滤分离除磷。强化铁盐除磷工艺可强化絮凝沉淀分离过程。通过在反应器内形成“絮凝物滤器”,可促进新生磷酸亚铁盐沉淀,强化絮凝沉淀和过滤分离过程,提高废水除磷效率和亚铁盐有效利用率。强化铁盐除磷工艺可强化沉淀物中磷资源的回收利用。在强化工艺“絮凝物滤器”沉淀物中,磷含量最高达30.44%(以P205计),具有回收利用价值。5)试验厌氧铁氧化污泥和出水的除磷性能,探讨了新型铁盐脱氮除磷复合工艺的装置和组建。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污泥可用于废水除磷。其容积去除速率为1.48kg-P/(m3·d) (18.46 mg-P/g-VS),优于文献报道的同类研究结果,并达到了化学除磷工艺水平。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出水可用于废水除磷。出水中同时存在亚铁盐和高铁盐是其经济高效性的重要致因,其除磷效能为342 kg-Fe/kg-P。“自生高铁化学除磷-厌氧铁氧化生物脱氮一体化装置”可用于铁盐脱氮除磷复合工艺,其中厌氧铁氧化生物脱氮是复合工艺的瓶颈环节,需进一步强化。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703.1
【文章目录】: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氮磷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1.2 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1.2.1 传统生物脱氮技术
        1.2.2 新型生物脱氮技术
        1.2.3 生物脱氮技术瓶颈
    1.3 废水铁盐除磷技术
        1.3.1 铁盐除磷技术概述
        1.3.2 铁盐除磷技术对比
        1.3.3 铁盐除磷技术瓶颈
    1.4 厌氧铁氧化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厌氧铁氧化菌
        1.4.2 厌氧铁氧化脱氮研究
        1.4.3 厌氧铁氧化脱氮技术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的运行性能与条件控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接种污泥
        2.1.2 试验废水
        2.1.3 试验装置
        2.1.4 温度影响试验
        2.1.5 有机物影响试验
        2.1.6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的运行性能
        2.2.2 厌氧铁氧化脱氮工艺的控制条件
    2.3 小结
第三章 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及其菌群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污泥来源
        3.1.2 活性污泥物理性状
        3.1.3 活性污泥形貌观察
        3.1.4 活性污泥元素测定
        3.1.5 活性污泥菌群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的物理性状
        3.2.2 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的形态和结构
        3.2.3 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的元素组成
        3.2.4 厌氧铁氧化脱氮污泥的菌群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传统铁盐除磷工艺的运行性能及过程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废水
        4.1.2 试验方法
        4.1.3 试验装置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传统铁盐除磷工艺的运行性能
        4.2.2 传统铁盐除磷工艺的过程特征
    4.3 小结
第五章 强化铁盐除磷工艺的运行性能及过程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废水
        5.1.2 试验方法和装置
        5.1.3 扫描电镜(SEM)观察
        5.1.4 能量弥散X射线谱(EDS)检测
        5.1.5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强化铁盐除磷工艺的运行性能
        5.2.2 强化铁盐除磷工艺的过程特征
    5.3 小结
第六章 铁盐脱氮除磷复合工艺的探索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废水
        6.1.2 试验方法
        6.1.3 试验装置
        6.1.4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NAFO污泥的除磷性能
        6.2.2 厌氧铁氧化脱氮出水的除磷性能
        6.2.3 铁盐脱氮除磷复合工艺的构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忻;马鲁铭;;催化铁技术在脱氮除磷中的应用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年05期

2 卢徐节;周世力;刘琼玉;刘君侠;;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养殖水体脱氮的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12年04期

3 刘德君;同步法脱氮技术可行性探讨[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1997年01期

4 卢徐节;周世力;刘琼玉;刘君侠;;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养殖水体脱氮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7期

5 李成杰;潘文维;凡基正;常秀瑞;孙娟;郭庆礼;简宝强;陈鹏;;低能耗脱氮技术在焦作污水处理厂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33期

6 盛学敏;潘杨;袁怡;黄勇;;一种基于高氨氮、高硝态氮废水的新型脱氮技术[J];水处理技术;2011年10期

7 马琳娜;黄木华;陈天翼;方芳;;浅谈脱氮新工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19期

8 唐晓东;胡涛;李晶晶;张永汾;陈露;;柴油络合脱氮技术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14年07期

9 牛晓勇;;火电厂NOx排放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J];企业导报;2013年17期

10 时彦芳,胡翔,王建龙;生物流化床反应器脱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萌;新型铁盐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慧;稳定性二氧化氯脱氮除硫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崔志新;SBR工艺同步脱氮除磷的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魏俊虎;脱氮除磷菌的驯化分离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4 王磊;原生质体融合选育脱氮高效菌[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唐然;MSBR脱氮除磷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周平;UNITANK脱氮除磷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玲;强化AB工艺脱氮除磷法功能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8 吴斌;粉煤灰合成沸石及其脱氮除磷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9 吕娟;厌氧、缺氧、好氧多级交替SBR脱氮除磷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林莉;废水的微波脱氮技术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7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7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7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