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新型半干法烟气脱硫的实验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2:20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与传统的湿法烟气脱硫工艺相比具有投资费用低、能耗小、脱硫产物为干态、易于处理等优点。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吸收剂利用率低和脱硫效率低是限制半干法烟气脱硫应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完善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以提高脱硫效率和石灰的利用率,才能使其具有经济性上的竞争力。本文在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和烟气悬浮脱硫等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该工艺结构简单,投资低,运行费用省,而且还可除去其它有害气体甚至重金属等,非常适合在国内推广应用。 石灰浆液雾化喷嘴是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的关键部件,喷嘴的雾化性能对于系统的脱硫效率至关重要。喷嘴雾化特性主要包括石灰浆滴的粒径大小、分布以及喷雾角等。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低能耗的双流体雾化喷嘴,利用FAM激光测粒仪对不同气液比、不同浆液浓度下石灰浆液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喷嘴能耗低、寿命长、雾化性能好,具有较好的负荷适应性,在半干法烟气脱硫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运行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其机理,研究了增湿水对脱硫的强化作用。首先对两种脱硫剂进行对比试验,选用效果较好的一种作为整个试验研究的脱硫剂。主要研究了Ca/S、出口距绝热饱和温度的温差、入口二氧化硫浓度、烟气在吸收塔内的流速、石灰浆滴的粒径大小、有无脱硫灰再循环等运行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研究了增湿水对脱硫的强化作用以及脱硫塔轴向中心温度分布的情况。结果发现,对系统脱硫效率影响最为明显的参数是脱硫塔出口的趋近绝热饱和温度,其次为钙硫比,得出了最佳的运行参数范围;趋近绝热饱和温度一般选为10℃左右,钙硫比一般选为1.5。提高循环倍率可以提高脱硫塔和系统的脱硫效率,当运行参数保持基本工况值,钙硫比为1.5,循环倍率为10时,脱硫塔内的效率为75%左右,系统脱硫效率高达92%。增湿水的喷入点应当在石灰浆液恰好干燥位置,喷入量应为系统总耗水量的30%左右,在不进行脱硫灰渣循环情况下,当运行参数保持基本工况值,钙硫比为1.5,脱硫塔和系统的脱硫效率分别可以达到72%和87%。 本文还研究了添加剂对半干法烟气脱硫系统性能的影响。吸湿性添加剂、H_2O_2、蔗糖可以提高系统的脱硫效率,甲酸和苯酸效果不明显。对于本文的新型半干法烟气脱硫,当采用合适的添加剂,在没有脱硫灰渣再循环和增湿水的情况下,系统即可达到90%以上的脱硫效率。根据成本核算,采用NaOH和CaCl_2作为添加剂的相对成本基本相同而且较低。 本文考虑常速阶段、降速阶段、脱硫塔内干燥后阶段以及布袋除尘器的脱硫反应过程,建立了半干法烟气脱硫整体化模型。脱硫塔内气液反应模型同时考虑了气相阻力、液相传质阻力和石灰的溶解阻力。通过模型分析确定了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各阶段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脱硫塔内石灰浆滴干燥的常速阶段初期,控制脱硫反应进行的阻力环节是石灰的溶解阻力。在常速阶段之后的时间内,反应过程为气膜扩散阻力所控制。当反应进行到降速阶段,限制脱硫反应的阻力环节是反应物向反应区域的扩散阻力。而在脱硫塔内干燥后阶段和布袋除尘器中气固反应的控制阻力为SO_2通过脱硫产物层的扩散。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模型的建立可以用来指导半干法烟气脱硫装置的设计,预测现有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 该工艺不仅适用于电站锅炉,还适用于垃圾焚烧锅炉、余热发电站以及各种燃煤或燃油 浙江人学博】:学位论义 的工业锅炉等所产生的酸性烟气净化。本系统不仅可用于新建锅炉,而且可以用于现有锅炉 的改造。脱硫塔可以同布袋除尘器配合使用也可以与电除尘器配合使用,都完全能够满足锅 炉排放标准的要求。 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继续提高循环倍率,脱硫塔的脱硫效率仍然有很大的提升 空问。另外,如果同时采用灰渣循环、分级喷水增湿和添加剂等强化脱硫反应的措施,脱硫 塔和系统的脱硫效率应该比单纯采用循环、分级喷水增湿和添加剂时还要高。浙汪大学热能 所正在对各种促进脱硫效率的措施进行综合优化研究,相信达到 95%的脱硫效率是不难实 现的。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X701.3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2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我国的SO2污染现状及危害
2排放控制的方法'>    1.2 SO2排放控制的方法
    1.3 常规烟气脱硫简介
        1.3.1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
        1.3.2 吸收剂喷射烟气脱硫工艺
        1.3.3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
        1.3.4 可回收工艺
        1.3.5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
    1.4 烟气脱硫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1.4.1 世界主要国家烟气脱硫技术概况
        1.4.2 我国烟气脱硫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半干法烟气脱硫研究综述
    2.1 目前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概况
        2.1.1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工艺
        2.1.2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
        2.1.3 烟气悬浮GSA烟气脱硫工艺
        2.1.4 NID烟气脱硫工艺
    2.2 布袋除尘器和静电除尘器中脱硫效果比较
    2.3 提高脱硫效率和吸收剂利用率的方法
    2.4 半干法烟气脱硫反应过程的机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半干法烟气脱硫喷嘴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喷嘴雾化基本理论
        3.2.1 石灰浆喷嘴雾化原理
        3.2.2 石灰浆喷嘴雾矩特性
        3.2.3 喷嘴雾化特性的评价
    3.3 试验研究
        3.3.1 喷嘴
        3.3.2 雾化性能的测量方法
        3.3.3 试验系统
        3.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半干法烟气脱硫的试验研究方法
    4.1 研究背景
    4.2 新型半干法烟气脱硫试验系统
        4.2.1 模拟烟气发生系统
        4.2.2 脱硫塔
        4.2.3 除尘和回料系统
        4.2.4 供浆系统
        4.2.5 测量和数据采集系统
    4.3 脱硫剂特性分析
    4.4 脱硫效率的计算
    4.5 试验步骤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运行参数对半干法烟气脱硫性能的影响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结果
        5.2.1 运行参数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2 循环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3 增湿水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5.2.4 脱硫塔阻力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添加剂对系统脱硫性能的影响
    6.1 添加剂的选择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吸湿性添加剂
        6.2.2 氧化性添加剂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2.3 蔗糖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2.4 有机酸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6.3 添加剂的比较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新型半干法烟气脱硫整体化数学模型
    7.1 引言
    7.2 模型的建立
        7.2.1 脱硫塔整体质量平衡和能量平衡计算
        7.2.2 脱硫塔干燥阶段模型
        7.2.3 脱硫塔干燥后脱硫模型
        7.2.4 布袋除尘器模型
    7.3 模型参数的确定
        7.3.1 气相传质系数kg
        7.3.2 液相传质系数kAl
s'>        7.3.3 石灰溶解传质系数ks
  •         7.3.4 亨利常数HA
            7.3.5 其它参数的确定
        7.4 模型的计算
        7.5 模型的计算结果及校核
            7.5.1 脱硫过程传质阻力
            7.5.2 脱硫效率
        7.6 本章小结
        符号表
        希腊字母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盛锴;刘武林;寻新;;烟气急冷塔塔内脱硫脱氯过程的数值模拟[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2 高继录;陈晓利;高继慧;;半干法脱硫塔内SO_2脱除过程数值模拟[J];东北电力技术;2008年07期

    3 杨江;顾亚萍;斯洪良;李卫忠;;循环半干法烟气脱硫对循环灰堵塞的分析及对策[J];能源环境保护;2012年02期

    4 任建莉;周劲松;骆仲泱;徐璋;张雪梅;;钙基类吸附剂脱除烟气中气态汞的试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建莉;燃煤过程汞析出及模拟烟气中汞吸附脱除试验和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高洪亮;模拟燃烧烟气中汞形态转化及脱除技术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郝晓文;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旋直复合流化及均匀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高建民;内循环多级喷动流态化烟气脱硫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旭;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的CFB-FGD过程的混合建模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王光凯;燃煤电厂汞排放测试及脱汞产物汞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陈晓利;脱硫塔内雾化蒸发及反应特性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邓贞蕾;湿法烟气脱硫增效技术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王红;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艺生命周期评估[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乾坤;烟气汞排放测试及煤焦吸附汞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90789

  •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90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3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