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12:26
我国是世界上消费和生产煤炭最大的国家。然而煤矿不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也带给矿区周围区域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煤矿的发展和建设,露天煤矿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破坏日趋严重,这也成为了矿区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研究的对象为黄土高原黑岱沟露天煤矿复垦地,经过1991-2006年期间16年的土地生态修复过程后,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复垦后其生态修复的效果。本研究着重探讨黑岱沟露天矿区复垦后生态系统的生境演化规律,并分别对各样地植物群落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调查和分析,从而揭示修复地“植物群落—土壤环境”的关系,并深入探讨了黑岱沟修复区的生态修复效果。本研究于2006年对黑岱沟露天煤矿的排土场外来定植植物进行了植被种类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近16年间中,有分属24个科的100余种野生植物定植到研究区。群落植被类型也随时间有着明显变化,在生态恢复初期,一年生植物占优势,随着时间的延长,多年生植物逐渐增多,在组成上约占总种数的近一半。没有人为干扰的矿区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时间十分漫长。人工建植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天然植物群落,但均匀性指数要...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矿山环境状况
1.2 选题依据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1.3.1 恢复生态学发展历史
1.3.2 矿区的生态恢复
1.3.3 矿区复垦地群落变化特征
1.3.4 生态恢复与土壤环境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状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气候条件
2.1.3 研究区地形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设置简介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2.2.2 研究区生态修复的土壤性质研究
2.2.3 研究区景观恢复效果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样地划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观察的具体项目
3.2.2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研究区内植物物种的本底调查
3.3.2 植被数量的变化
3.3.3 野生植物定植规律
3.3.4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3.3.5 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比较
3.3.6 植物种类变化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生态修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地点
4.2.2 实验设计
4.2.3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土壤容重,比重及孔隙度
4.3.2 总氮、总磷、有效氮和有效磷
4.3.3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
4.4 讨论
4.4.1 引发因子
4.4.2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分析
4.4.3 建植植被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生态修复后的景观效果研究
5.1 景观效果研究方法
5.1.1 调查方面
5.1.2 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第92届美国生态学会年会与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联合大会[J]. 彭少麟,侯玉平. 生态学报. 2007(08)
[2]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与生态恢复[J]. 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徐长春,张丽华. 生态学报. 2007(02)
[3]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 李若愚,侯明明,卿华,魏艳.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7(01)
[4]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J]. 康冰,刘世荣,温远光,张跃进,姜在民,常建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6)
[5]有关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综述[J]. 卿华,侯明明,魏艳,李若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6(05)
[6]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变研究[J]. 郝文芳,梁宗锁,陈存根,唐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8)
[7]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J].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温仲明,焦峰.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7)
[8]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J]. 杜峰,山仑,梁宗锁. 草地学报. 2005(02)
[9]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整地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J]. 徐坤,谢应忠,李生宝,李世忠.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2)
[10]矿区废弃地的恢复生态学研究[J]. 王洁,周跃.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5(01)
本文编号:2914536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矿山环境状况
1.2 选题依据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
1.3.1 恢复生态学发展历史
1.3.2 矿区的生态恢复
1.3.3 矿区复垦地群落变化特征
1.3.4 生态恢复与土壤环境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状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气候条件
2.1.3 研究区地形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设置简介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2.2.2 研究区生态修复的土壤性质研究
2.2.3 研究区景观恢复效果研究
第三章 研究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3.1 研究区样地划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观察的具体项目
3.2.2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研究区内植物物种的本底调查
3.3.2 植被数量的变化
3.3.3 野生植物定植规律
3.3.4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3.3.5 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比较
3.3.6 植物种类变化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生态修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地点
4.2.2 实验设计
4.2.3 土壤理化指标测定
4.2.4 统计方法
4.3 结果
4.3.1 土壤容重,比重及孔隙度
4.3.2 总氮、总磷、有效氮和有效磷
4.3.3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
4.4 讨论
4.4.1 引发因子
4.4.2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参数分析
4.4.3 建植植被对生态恢复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生态修复后的景观效果研究
5.1 景观效果研究方法
5.1.1 调查方面
5.1.2 景观格局分析指标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第92届美国生态学会年会与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联合大会[J]. 彭少麟,侯玉平. 生态学报. 2007(08)
[2]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输水与生态恢复[J]. 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徐长春,张丽华. 生态学报. 2007(02)
[3]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 李若愚,侯明明,卿华,魏艳.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07(01)
[4]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次生林演替过程的种群动态[J]. 康冰,刘世荣,温远光,张跃进,姜在民,常建国. 植物生态学报. 2006(06)
[5]有关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学研究综述[J]. 卿华,侯明明,魏艳,李若愚.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6(05)
[6]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变研究[J]. 郝文芳,梁宗锁,陈存根,唐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05(08)
[7]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J]. 白文娟,焦菊英,马祥华,温仲明,焦峰. 西北植物学报. 2005(07)
[8]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研究-群落组成与结构分析[J]. 杜峰,山仑,梁宗锁. 草地学报. 2005(02)
[9]宁夏南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整地方式下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分析[J]. 徐坤,谢应忠,李生宝,李世忠. 农业科学研究. 2005(02)
[10]矿区废弃地的恢复生态学研究[J]. 王洁,周跃.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5(01)
本文编号:29145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1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