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微囊藻毒素对鱼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致毒效应及对哺乳动物造血机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07:00
  蓝藻水华暴发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其中研究最多、危害最大的种类就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已有的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对动物的肝脏、肾脏、免疫器官、生殖器官、胚胎发育等都有毒性,此外微囊藻毒素还是潜在的促癌剂。目前关于MC对动物贫血的研究多集中在血液学指标、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遗传毒性等方面,而MC引起机体贫血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通过体外对鲫和小鼠的红细胞进行急性攻毒实验,研究了MC-LR对红细胞的体外毒性效应;研究了小鼠在MC-LR暴露下对其造血功能造成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大鼠在MC-LR暴露下造成的贫血现象以及其骨髓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在15榅条件下离体培养鲫红细胞,研究了MC-LR对鲫红细胞体外培养的致毒效应。主要测定了相关的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水平、生理生化相关指标、溶血率以及观察了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鲫红细胞发生了明显的脂质过氧化(LPO),并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2 微囊藻藻毒素产生的主要制约因素
    3 微囊藻毒素的一般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4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研究概况
        4.1 肝脏毒性
        4.2 肾脏毒性
        4.3 遗传毒性
        4.4 生殖毒性
        4.5 其他毒性
    5 微囊藻藻毒素致毒机理的研究
    6 微囊藻毒素与贫血
    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对鲫红细胞体外培养的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鱼
        2.3 鲫红细胞染毒与样品采集
        2.4 红细胞破膜上清液的制备
        2.5 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指标的测定
            2.5.1 脂质过氧化(LPO)的测定
            2.5.2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5.3 过氧化氢酶(CAT,EC1.11.1.6)活性测定
            2.5.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EC1.11.1.9)活性测定
            2.5.5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EC2.5.1.18)活性测定
            2.5.6 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2.6 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2.6.1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K+-ATPase)和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测定">            2.6.2 钠钾ATP酶(Na+-K+-ATPase)和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测定
            2.6.3 红细胞膜蛋白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7 溶血率
        2.8 红细胞形态变化
        2.9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脂质过氧化水平(LPO)的变化
        3.2 SOD活性变化
        3.3 CAT活性变化
        3.4 Gpx活性变化
        3.5 GST活性变化
        3.6 GSH含量的变化
        3.7 AChE活性的变化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3.8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3.9 溶血率的变化
        3.10 红细胞形态的观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红细胞体外培养的毒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小鼠
        2.3 小鼠红细胞染毒和样品采集
        2.4 红细胞破膜上清液的制备
        2.5 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指标的测定
            2.5.1 脂质过氧化(LPO)的测定
            2.5.2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5.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EC1.11.1.9)活性测定
            2.5.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EC2.5.1.18)活性测定
            2.5.5 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2.6 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
            2.6.1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
            2.6.2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K+-ATPase)和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测定">            2.6.3 钠钾ATP酶(Na+-K+-ATPase)和钙镁ATP酶(Ca2+-Mg2+-ATPase)活性的测定
            2.6.4 红细胞膜蛋白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2.7 溶血率
        2.8 红细胞形态变化
        2.9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LPO水平的变化
        3.2 SOD活性变化
        3.3 Gpx活性变化
        3.4 GST活性变化
        3.5 GSH含量的变化
        3.6 LDH活性的变化
        3.7 AChE活性的变化
+-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3.8 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3.9 溶血率的变化
        3.10 红细胞形态的观察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造血功能的抑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2 试验动物与染毒
        2.3 血样采集与血清样品制备
        2.4 外周血象指标的测定
        2.5 骨髓细胞样品的制备
        2.6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观察
        2.7 骨髓细胞增殖能力的测定
        2.8 血消中造血生长因子水平的测定
            2.8.1 GM-CSF含量的测定
            2.8.2 EPO、IL-3和TNF-α含量的测定
        2.9 骨髓细胞中造血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2.9.1 骨髓细胞RNA提取
            2.9.2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ase)
            2.9.3 引物设计及Real-Time PCR分析
        2.10 血清中细胞凋亡因子水平的测定
        2.11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外周血象指标
        3.2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
        3.3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3.4 骨髓细胞增殖能力
        3.5 血清中相关造血因子含量水平的变化
        3.6 骨髓细胞中造血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7 血清中细胞凋亡因子的含量水平变化
    4 讨论
        4.1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外周血象指标的影响
        4.2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影响
        4.3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4.4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影响
        4.5 微囊藻毒素对小鼠细胞凋亡及骨髓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5 小结
第五章 微囊藻毒素对骨髓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2.2 试验动物
        2.3 血样采集
        2.4 外周血象指标的测定
        2.5 骨髓细胞样品的制备
        2.6 骨髓细胞周期分析
        2.7 骨髓细胞中细胞凋亡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2.7.1 骨髓细胞RNA提取
            2.7.2 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ase)
            2.7.3 引物设计
            2.7.4 Real-Time PCR分析
        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
        3.1 外周血象指标
        3.2 骨髓细胞周期分析
        3.3 骨髓细胞中细胞凋亡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2917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17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