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城市化影响下西安市地下水流场演变及其机制

发布时间:2021-01-06 06:29
  西安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地表水资源相对较少,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不透水界面大幅扩张,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流水利工程和城市水景工程建设以及超量开采等,都深刻改变了地下水赋存环境以及补径排等条件,影响了城市与地下水资源的健康、协调发展。论文以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大西安城市建设引起的水循环变化规律研究”为依托,根据西安市水文气象数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人口、社会经济数据,结合野外踏勘及遥感影响资料,应用城市学、水文学、数理统计、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理论与技术,对城市化影响下西安市地下水流场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将城镇化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密度等十多项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西安市人口、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利用变化量对西安市空间城市化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口及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城六区人口、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最高,逐渐向四周辐射蔓延...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城市化影响下西安市地下水流场演变及其机制


西安市地理位置图

地形图,地形图


图 2.2 西安市地形图秦岭山地位于西安市南部,山高谷深,河谷密布,是中国地理上南方和北方分界,西安南部主分水岭。地形向北陡倾,平均海拔在 2000m 以上,地层以火成岩为主,其次为变质岩,多湍急河流,对西安市水资源涵养有重要的意义;秦岭北坡广泛分布着山前洪积扇,海拔 420~680m,由山前向渭河方向,组成物质由漂石、卵石过渡为砾石夹亚砂土、亚黏土,表面坡度逐渐变缓;黄土丘陵区平均海拔约 800~1300m,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灞桥区、蓝田县与临潼区交汇处的横岭一带,占总面积 5.2%。上覆第四系黄土,下部地层以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加砂岩为主,区域内沟谷发育,纵深切割,地形破碎;黄土台塬主要分布于蓝田县及长安区境内,是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主要包括神禾塬、少陵塬、白鹿塬及马额塬,占总面积 7.8%,上覆更新统风积黄土及亚黏土,下部由洪积相泥沙砾石及亚黏土组成,塬面平坦完整,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状倾斜;渭河冲积平原是西安市城市建设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场所,地面高程

河流水系,渭河


水面蒸发量 898.9mm,最大年蒸发量(1702mm)与最小年蒸发量(693mm)的比 2.36。年均降水量 603mm,由平原区向山区递增,差异较大,最低值与最高值相一倍;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也不均匀,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0%以上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相差最大可达 3倍。.3 河流水系区内河流属于渭河水系,自古有“八水绕长安”美景,境内有浐河、灞河、涝河河、滈河、潏河、黑河等河流,除渭、泾、石川河为过境河流外(图 2.3),其他均源于秦岭及骊山一带。其中渭河沿西安市北界自西向东过境,境内流长 26km,南岸支流属于渭河一、二级支流,是西安市地表水的主要来源,由南向北穿过市区渭河。各流域洪、枯流量暴涨陡落,汛期多集中于 7~10 月,河道纵坡变化明显,段经秦岭山区,坡陡、流急,下游地势宽阔平坦,流速减缓,河流夹砂能力降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MS概念模型探讨城市化与地下水分布关系[J]. 王世臣,王超,秦晓强,陈晓诚,王雪琼,赵彬彬,张立成,梁群.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7(21)
[2]西安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 马亚鑫,丛辉,周维博,张晗.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4)
[3]2000年2010年西安市人口空间布局变化研究[J]. 李梦雪,冯长安,李秋平,杨白志,赵新正,李同昇.  世界地理研究. 2017(03)
[4]城市化对西安市降水及河流水文过程的影响[J]. 李慧,周维博,马聪,刘博洋.  干旱区地理. 2017(02)
[5]汾河三期蓄水工程人工湖渗漏对太原市浅层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J]. 吕路,杨军耀,秦嘉楠.  水电能源科学. 2017(01)
[6]2000—2010年西安市人口演变的空间差异与多中心模拟[J]. 殷江滨,祝明明,范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7]洮儿河扇形地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J]. 孟凡傲,梁秀娟,郝洋,王岳航,娄洋,李洪武.  节水灌溉. 2016(04)
[8]西安市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J]. 李慧,周维博,马聪,刘博洋,宋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6(01)
[9]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J]. 孙才志,陈雪姣,陈相涛.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02)
[10]1960—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径流量减小原因探讨分析[J]. 张树磊,杨大文,杨汉波,雷慧闽.  水科学进展. 2015(05)

博士论文
[1]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与尺度效应[D]. 冯慧敏.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
[2]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变化规律研究[D]. 曹国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3]地下水保护理论及修复技术的研究[D]. 董艳慧.长安大学 2010
[4]面向流域的城市化水文效应研究[D]. 薛丽芳.中国矿业大学 2009
[5]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D]. 梁长秀.北京林业大学 2009
[6]城市化对水文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张学真.长安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地下水开采及人工回灌对地下水响应关系的研究[D]. 刘博洋.长安大学 2016
[2]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橡胶坝工程建设对地下水渗流场影响的初步研究[D]. 马聪.长安大学 2016
[3]西安地区地下水动态及地下水供水安全研究[D]. 李云排.长安大学 2014
[4]地下水安全性评价研究[D]. 于向前.长安大学 2011
[5]华北平原地下水脆弱性及污染防治区划研究[D]. 孟素花.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
[6]城市化进程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D]. 张曦.成都理工大学 2009
[7]人工湖区地下水监测与模拟研究[D]. 王庆永.西安理工大学 2008
[8]水文时间序列周期分析方法的研究[D]. 赵利红.河海大学 2007
[9]济南市城市扩展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研究[D]. 高守英.山东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60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60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