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
发布时间:2021-01-20 10:34
基于234Th/238U不平衡法,本论文主要研究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POC)输出通量及其季节变化。南海为陆架边缘海,物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时空变化剧烈,需要高时空分辨率的234Th分布来估算POC输出通量,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小体积二氧化锰测定234Th的方法,所需的海水体积由传统方法的20 L缩减至2—4 L,前处理流程亦大大简化,籍此我们进行了南海北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2004—2005年)高空间分辨率的234Th调查,并参考了南海南部春季的结果。本论文亦分析了南海北部四个季节(2000—2004年)的POC分布特征。本研究首先评估234Th示踪颗粒输出通量的方法,这包括不同采样方法(CTD瓶采与大体积泵采)对POC和颗粒态234Th结果的影响、POC/234Th随颗粒物粒径变化的主要原因。比较CTD瓶采与大体积泵采得到的POC,发现过滤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的吸附会引起瓶采POC高于泵采结果,溶解态...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海洋“生物泵”与“物理泵”示意图
图1.2颗粒物输出通量观测方法示意图毋oydandTruu,200乃Figure1.2observationsofexPortintheoeean田OydandTrull,2007)度,即颗粒物的含量,它可以通过eoulter计数器计数(Costin,1970;Eismaetal·,
2006;Caietal.,2006b)。 Buesseleretal.(2006)比较在相同海区用不同方法估算得到的通量(图1.3),发现尽管模型中假设的使用以及不同的Poc尸洲Th比值会影响PoC输出通量的估算,但234Th/238U不平衡法结果与其余方法估算的输出通量(除捕获器法之外)在2一3倍范围内可以认为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方法使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J]. 孙军,宋书群,乐凤凤,王丹,戴民汉,宁修仁.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5)
[2]南海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J]. 唐世林,陈楚群,詹海刚,许大志,刘大召. 热带海洋学报. 2007(01)
[3]应用特征光合色素研究东海和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J]. 陈纪新,黄邦钦,刘媛,曹振锐,洪华生.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7)
[4]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J].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8)
[5]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 程旭华,齐义泉,王卫强. 热带海洋学报. 2005(04)
[6]夏季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J]. 毛庆文,王卫强,齐义泉,陈荣裕. 热带海洋学报. 2005(01)
[7]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J]. 吴日升,李立. 台湾海峡. 2003(02)
[8]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J]. 黄邦钦,洪华生,王大志,林学举,张钒,刘媛. 台湾海峡. 2002(01)
[9]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J]. 李立. 台湾海峡. 2002(01)
[10]一个灵活的海洋-大气耦合环流模式[J]. 俞永强,宇如聪,张学洪,刘海龙.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01)
硕士论文
[1]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 袁梁英.厦门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88887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海洋“生物泵”与“物理泵”示意图
图1.2颗粒物输出通量观测方法示意图毋oydandTruu,200乃Figure1.2observationsofexPortintheoeean田OydandTrull,2007)度,即颗粒物的含量,它可以通过eoulter计数器计数(Costin,1970;Eismaetal·,
2006;Caietal.,2006b)。 Buesseleretal.(2006)比较在相同海区用不同方法估算得到的通量(图1.3),发现尽管模型中假设的使用以及不同的Poc尸洲Th比值会影响PoC输出通量的估算,但234Th/238U不平衡法结果与其余方法估算的输出通量(除捕获器法之外)在2一3倍范围内可以认为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不同方法使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4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J]. 孙军,宋书群,乐凤凤,王丹,戴民汉,宁修仁.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05)
[2]南海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J]. 唐世林,陈楚群,詹海刚,许大志,刘大召. 热带海洋学报. 2007(01)
[3]应用特征光合色素研究东海和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J]. 陈纪新,黄邦钦,刘媛,曹振锐,洪华生. 地球科学进展. 2006(07)
[4]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J].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8)
[5]南海中尺度涡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J]. 程旭华,齐义泉,王卫强. 热带海洋学报. 2005(04)
[6]夏季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J]. 毛庆文,王卫强,齐义泉,陈荣裕. 热带海洋学报. 2005(01)
[7]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J]. 吴日升,李立. 台湾海峡. 2003(02)
[8]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J]. 黄邦钦,洪华生,王大志,林学举,张钒,刘媛. 台湾海峡. 2002(01)
[9]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J]. 李立. 台湾海峡. 2002(01)
[10]一个灵活的海洋-大气耦合环流模式[J]. 俞永强,宇如聪,张学洪,刘海龙.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2(01)
硕士论文
[1]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 袁梁英.厦门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88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8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