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3 07:02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的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都市区生态系统包含了城市发展所必须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要素。随着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与都市区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渐趋加深,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其实质是社会经济超过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了明确长吉都市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以长吉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承载力进行测评,分析了城镇和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差异性,构建了都市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评价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测评和分析了长吉大都市区发展的可持续状态,采用能值理论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相结合,建立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都市区域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采用都市区能值密度反应其生态承载力水平,以及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足迹需求变化。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主要包含长吉都市区可再生资源和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基于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能值生态足迹计算居民生活需求资源消费量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出口量。从1989-2009年能值-生态承载力年均值为13.98hm2/人,能...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长吉都市区区域划分图
图 3-2 长吉都市区与全省相互关系ship between JILin Provience and Changchun and Jilin M市等同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产业类型均以重同和相似。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长吉都市区地二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特征,处于低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年均增长率达接近年均的 30%,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1展逐步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业发展仍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处于稳重地振兴规划实施以后,长吉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业类型,长春以汽车、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为主光电、生物制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形、农副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旅游等共同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长
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长吉都市区地第二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特征,处于低吉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年均增长率达接近年均的 30%,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19展逐步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产业发展仍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处于稳重有地振兴规划实施以后,长吉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业类型,长春以汽车、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为主光电、生物制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形、农副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旅游等共同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长东金等产业为支柱,已经形成以化工、冶金、汽车系,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和发展,其中拥有吉林林市的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宁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云海,杨洪斌,李法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4)
[2]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顾康康,刘景双,窦晶鑫.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02)
[3]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 常国刚,李林,朱西德,王振宇,肖建设,李凤霞. 地理学报. 2007(03)
[4]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刘树锋,陈俊合. 资源科学. 2007(01)
[5]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 黄和平,毕军. 资源科学. 2006(06)
[6]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J]. 封志明,刘登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5)
[7]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 彭建,吴健生,蒋依依,叶敏婷. 生态学报. 2006(08)
[8]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J]. 尚海洋,马忠,焦文献,马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3)
[9]泉州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与开发策略[J]. 黄文彬.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
[10]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rrigation Region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J]. JI Xi-bin1, KANG Er-si1, CHEN Ren-sheng1, ZHAO Wen-zhi1,2, XIAO Sheng-chun1 and JIN Bo-wen1,2 1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P.R.China 2 Linze Inland River Basi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Ecosystem Network Research, Linze 734200, P.R.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02)
本文编号:2994785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长吉都市区区域划分图
图 3-2 长吉都市区与全省相互关系ship between JILin Provience and Changchun and Jilin M市等同为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产业类型均以重同和相似。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长吉都市区地二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特征,处于低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年均增长率达接近年均的 30%,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1展逐步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业发展仍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处于稳重地振兴规划实施以后,长吉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业类型,长春以汽车、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为主光电、生物制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形、农副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旅游等共同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长
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长吉都市区地第二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特征,处于低吉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提升,年均增长率达接近年均的 30%,处于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19展逐步回归到正常增长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产业发展仍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处于稳重有地振兴规划实施以后,长吉都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阳、哈尔滨等大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业类型,长春以汽车、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为主光电、生物制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形、农副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旅游等共同发展、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长东金等产业为支柱,已经形成以化工、冶金、汽车系,初步实现了规模经营和发展,其中拥有吉林林市的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最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宁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 张云海,杨洪斌,李法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4)
[2]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顾康康,刘景双,窦晶鑫.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02)
[3]黄河源区地表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 常国刚,李林,朱西德,王振宇,肖建设,李凤霞. 地理学报. 2007(03)
[4]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刘树锋,陈俊合. 资源科学. 2007(01)
[5]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J]. 黄和平,毕军. 资源科学. 2006(06)
[6]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力[J]. 封志明,刘登伟.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5)
[7]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 彭建,吴健生,蒋依依,叶敏婷. 生态学报. 2006(08)
[8]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J]. 尚海洋,马忠,焦文献,马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3)
[9]泉州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与开发策略[J]. 黄文彬.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
[10]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Security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Irrigation Regions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J]. JI Xi-bin1, KANG Er-si1, CHEN Ren-sheng1, ZHAO Wen-zhi1,2, XIAO Sheng-chun1 and JIN Bo-wen1,2 1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P.R.China 2 Linze Inland River Basi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Ecosystem Network Research, Linze 734200, P.R.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6(02)
本文编号:2994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9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