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 ——以上海A城区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2-12 23: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以社会行动者的环境行为这一新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揭示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对城市环境问题做出一种初步的解答和理论阐释。 本研究选择上海某一中心城区(A城区)为研究基地,充分查阅与掌握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田野进行观察,开展深度访谈,了解与环境行为相关的焦点事件。同时,研究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带有普遍性的资料。 以往的环境社会学研究大都是宏大叙事式的,本研究独辟蹊径,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环境行为,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基础去揭示当代中国环境城市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人“制造”出来的,都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与人的行为相关。由此,本文以“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作为理论分析视角,以行动者、空间、环境行为三个变量为核心建构了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和解决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是对拓宽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视域所做的一种新的探索。 本文仔细描述了发生在大城市城区内各种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分...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我国城市居民面临的总体环境状况及其社会危害
二、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环境问题: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西方环境社会学主要理论研究述评
二、转型期国内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思路的形成
二、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 研究框架: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视角
一、理论分析的基础
二、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本文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个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一、研究的方法与经验材料的来源
二、A城区概况及相关情况说明
第三章 个人行动者:同为污染者与受害者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90年代以来上海社会经济与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消费主义兴起
三、社会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城市环境压力的加剧
第二节 居民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的新要素
一、环境知识水平
二、环境状况认知
三、环境价值观念
四、环境保护态度
五、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
六、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主要特征
第三节 生活者致害者化:城市新污染源的产生
一、利与弊凸显较量:在汽车与环境之间
二、生活废水:水环境污染的“元凶”
三、垃圾围城:“废物”的报复
第四节 作为受害者的居民:“维权”行动及其环境后果
一、“维权”行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策略
二、保护抑或污染环境:几种可能的行动结果
第四章 企业法人行动者:环境成本转移与环境问题外溢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都市环境污染
一、改革以前上海的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二、改革以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环境问题的转型
第二节 企业污染的治理:在被动与主动之间
一、“末端治理”与“环境达标”
二、企业的绿色化:市场机制的正向“诱惑”
第三节 内部成本外部化:企业收益与社会成本的博弈
一、隐瞒污染事实:与环境管理者的博弈
二、拖延治污时间:与受害者的博弈
第四节 先污染,后治理:有限的合理性
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
二、“达标”就等于没污染吗?
第五章 政府法人行动者:环境管理的绩效与局限
第一节 政府的环保权能与环境绩效
一、公共物品论与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
二、政府的环保主导性及其环保权能
三、环境管理的绩效:总体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局限性:环境政策失灵
一、作为制度系统的环境政策:涵义及主要内容
二、环境政策运行的成本问题:违法与执法成本的倒挂
三、环境政策执行中的依据问题:滞后性与尺度缺据
四、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对环境政策社会控制力的弱化
五、社会化激励政策的缺位与公众的政府依赖
第三节 公共性与自利性:双重角色与目标的选择困顿
一、分解的公共权力及其负外部性
二、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与错位
三、两种话语和两种工作方式:GDP政绩与环保
第六章 空间、理性行为与城市环境问题:机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探讨
一、行动者与空间:环境行为的主要特征
二、行动者间的冲突与协调: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理性的困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实质:从“公地悲剧”谈起
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社会原因分析
第七章 理性与空间的重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的一点思考
第一节 “生态行动者”的塑造:理论形态与实践选择
一、生态理性:一种对经济理性概念的反思
二、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原则
三、从原则到实践:“生态行动者”的塑造
第二节 生态社区及其环保社会力的建构
一、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生态社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态空间
三、走向生态社区:社区环保社会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之调查方法
附录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所做的项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聚落构成与公共空间营造[J]. 李蕾,李红. 规划师. 2004(09)
[2]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区公共空间[J]. 陈诗东. 社会观察. 2004(09)
[3]对消费社会中消费伦理范式转变的期待[J]. 朱宁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
[4]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J]. 刘少杰. 社会学研究. 2003(06)
[5]社区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环保社会力之建构[J]. 王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6]论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J]. 李兵.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05)
[7]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简析[J]. 周鸿.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8]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J]. 向德平,章娟. 哲学动态. 2003(08)
[9]论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J]. 王朝全. 软科学. 2003(03)
[10]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J]. 黄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3)
本文编号:3031602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我国城市居民面临的总体环境状况及其社会危害
二、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环境问题: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西方环境社会学主要理论研究述评
二、转型期国内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思路的形成
二、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二章 研究框架: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视角
一、理论分析的基础
二、行动者及其环境行为:本文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个案有关情况的说明
一、研究的方法与经验材料的来源
二、A城区概况及相关情况说明
第三章 个人行动者:同为污染者与受害者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90年代以来上海社会经济与消费的快速增长
二、生活方式的变化与消费主义兴起
三、社会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城市环境压力的加剧
第二节 居民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的新要素
一、环境知识水平
二、环境状况认知
三、环境价值观念
四、环境保护态度
五、日常生活中的环境行为
六、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主要特征
第三节 生活者致害者化:城市新污染源的产生
一、利与弊凸显较量:在汽车与环境之间
二、生活废水:水环境污染的“元凶”
三、垃圾围城:“废物”的报复
第四节 作为受害者的居民:“维权”行动及其环境后果
一、“维权”行动的主要类型及其策略
二、保护抑或污染环境:几种可能的行动结果
第四章 企业法人行动者:环境成本转移与环境问题外溢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都市环境污染
一、改革以前上海的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二、改革以来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环境问题的转型
第二节 企业污染的治理:在被动与主动之间
一、“末端治理”与“环境达标”
二、企业的绿色化:市场机制的正向“诱惑”
第三节 内部成本外部化:企业收益与社会成本的博弈
一、隐瞒污染事实:与环境管理者的博弈
二、拖延治污时间:与受害者的博弈
第四节 先污染,后治理:有限的合理性
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
二、“达标”就等于没污染吗?
第五章 政府法人行动者:环境管理的绩效与局限
第一节 政府的环保权能与环境绩效
一、公共物品论与作为公共物品的环境
二、政府的环保主导性及其环保权能
三、环境管理的绩效:总体分析
第二节 制度的局限性:环境政策失灵
一、作为制度系统的环境政策:涵义及主要内容
二、环境政策运行的成本问题:违法与执法成本的倒挂
三、环境政策执行中的依据问题:滞后性与尺度缺据
四、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对环境政策社会控制力的弱化
五、社会化激励政策的缺位与公众的政府依赖
第三节 公共性与自利性:双重角色与目标的选择困顿
一、分解的公共权力及其负外部性
二、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与错位
三、两种话语和两种工作方式:GDP政绩与环保
第六章 空间、理性行为与城市环境问题:机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形成机制的探讨
一、行动者与空间:环境行为的主要特征
二、行动者间的冲突与协调: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理性的困境: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实质:从“公地悲剧”谈起
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社会原因分析
第七章 理性与空间的重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的一点思考
第一节 “生态行动者”的塑造:理论形态与实践选择
一、生态理性:一种对经济理性概念的反思
二、生态理性的行为规范原则
三、从原则到实践:“生态行动者”的塑造
第二节 生态社区及其环保社会力的建构
一、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生态社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生态空间
三、走向生态社区:社区环保社会力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上海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之调查方法
附录三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所做的项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聚落构成与公共空间营造[J]. 李蕾,李红. 规划师. 2004(09)
[2]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区公共空间[J]. 陈诗东. 社会观察. 2004(09)
[3]对消费社会中消费伦理范式转变的期待[J]. 朱宁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
[4]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J]. 刘少杰. 社会学研究. 2003(06)
[5]社区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与环保社会力之建构[J]. 王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6]论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J]. 李兵.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05)
[7]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简析[J]. 周鸿.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8]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J]. 向德平,章娟. 哲学动态. 2003(08)
[9]论经济人假设与可持续发展[J]. 王朝全. 软科学. 2003(03)
[10]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一个问题、一种思路[J]. 黄平. 江苏社会科学. 2003(03)
本文编号:3031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3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