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5 13:52
环境正义是当今环境哲学所聚焦的前沿问题之一。环境正义问题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领域,也标志着对环境危机成因及其解决之道反思的深化。对“环境正义”给予特殊的关注,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环境资源的有限性特征凸现了公平和正义的分量。因为环境问题主要由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构成,地球的有限性无法改变就有必要对人口及经济发展进行控制。而限制谁的自由和发展则关乎正义问题。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凸现了分配的正义。第二,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共同的行动,而公平又是统一行动的前提。环境正义源自对环境问题的伦理关注,环境正义的实质是环境责任和生态利益的合理分担和分配,可说是社会正义概念的延伸和突破。在传统的正义观念里,不论是程序正义还是实体正义大都强调公平、公正。但是其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而非整体的公平、公正,关注人的公正而非其他生命的公平、公正。环境正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正义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正义观念的范畴。它更多的关注由于环境问题而导致的整体的环境不公现象,特别是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不公平以及人类对于其他生命的不公平。可以说环境正义是指在所有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和实践中不同国家、民...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环境正义的概念及内涵
2.1 环境正义的内涵
2.1.1 环境正义的定义
2.1.2 环境正义的内涵
2.2 环境正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2.2.1 环境种族主义
2.2.2 环境平等和不平等
2.2.3 正义、公平与平等
2.3 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
2.3.1 正义与环境
2.3.2 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
3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进程
3.1 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
3.11 现代民权运动(20世纪50—60年代)
3.12 现代环保运动(20世纪70—80年代)
3.13 环境正义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
3.14 代表人物与组织机构
3.2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
3.2.1 环境正义理论的建立
3.2.2 环境正义的社会实践
3.3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
3.3.1 “明智的利用”运动
3.3.2 环境保护主义的新形势
4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4.1 自由主义学说
4.2 功利主义学说
4.3 罗尔斯的正义论
4.3.1 作为公平的正义
4.3.2 正义的原则
5 美国环境正义的理论构建
5.1 环境正义何以可能
5.1.1 分配的环境正义
5.1.2 承认的环境正义
5.2 环境正义的内容
5.2.1 程序正义
5.2.2 地理或地域正义
5.2.3 社会正义
5.3 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
5.4 环境正义原则的应用
5.4.1 对种际正义的质疑
5.4.2 代内环境正义
5.4.3 代际的正义
6. 美国环境正义的实践
6.1 环境正义与政策制定
6.1.1 为什么需要政府的参与?
6.1.2 市场失灵的原因
6.1.3 新权利
6.2 环境正义评价
6.2.1 评估的重要性
6.2.2 环境正义问题的主要层面
6.2.3 测算层面
6.3 环境正义与相关立法
6.3.1 立法
6.3.2 相关立法的内容
6.4 具体案例分析
6.4.1 主要参与方
6.4.2 下一步举动
6.4.3 伙伴关系
6.4.4 法规的要求
6.4.5 社区的支持和反对
6.4.6 印地安那大学辩论
6.4.7 诺克斯比县的情况
6.4.8 学生面对面
6.4.9 买卖权失效
6.4.10 后续落实
7 环境正义理论评价
7.1 正义理论的拓展
7.1.1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评价
7.1.2 影响和启示
7.1.3 政策建议
7.2 对环境伦理学的完善
7.2.1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7.2.2 环境正义:崭新的视角
7.2.3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局限
8 结语环境正义理论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8.1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环境正义的社会
8.1.1 概念和内涵
8.1.2 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8.1.3 如何实现中国的环境正义
8.2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缺失
8.2.1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
8.2.2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缺失
8.3 在吸收和扬弃中创建中国的环境正义理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J]. 潘岳. 绿叶. 2006(07)
[2]美国的环境伦理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及其转型[J]. 韩立新. 中国哲学史. 2006(01)
[3]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J]. 李培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4]环境问题上的代内正义原则[J]. 韩立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5)
[5]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 曾建平,彭立威. 哲学动态. 2004(06)
[6]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J]. 王韬洋. 哲学研究. 2003(03)
[7]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 陈伟华,杨曦.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4)
本文编号:3034965
【文章来源】: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环境正义的概念及内涵
2.1 环境正义的内涵
2.1.1 环境正义的定义
2.1.2 环境正义的内涵
2.2 环境正义与相关概念辨析
2.2.1 环境种族主义
2.2.2 环境平等和不平等
2.2.3 正义、公平与平等
2.3 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
2.3.1 正义与环境
2.3.2 环境正义与环境伦理
3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进程
3.1 环境正义运动的兴起
3.11 现代民权运动(20世纪50—60年代)
3.12 现代环保运动(20世纪70—80年代)
3.13 环境正义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
3.14 代表人物与组织机构
3.2 环境正义运动的发展
3.2.1 环境正义理论的建立
3.2.2 环境正义的社会实践
3.3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以后)
3.3.1 “明智的利用”运动
3.3.2 环境保护主义的新形势
4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4.1 自由主义学说
4.2 功利主义学说
4.3 罗尔斯的正义论
4.3.1 作为公平的正义
4.3.2 正义的原则
5 美国环境正义的理论构建
5.1 环境正义何以可能
5.1.1 分配的环境正义
5.1.2 承认的环境正义
5.2 环境正义的内容
5.2.1 程序正义
5.2.2 地理或地域正义
5.2.3 社会正义
5.3 环境正义的基本原则
5.4 环境正义原则的应用
5.4.1 对种际正义的质疑
5.4.2 代内环境正义
5.4.3 代际的正义
6. 美国环境正义的实践
6.1 环境正义与政策制定
6.1.1 为什么需要政府的参与?
6.1.2 市场失灵的原因
6.1.3 新权利
6.2 环境正义评价
6.2.1 评估的重要性
6.2.2 环境正义问题的主要层面
6.2.3 测算层面
6.3 环境正义与相关立法
6.3.1 立法
6.3.2 相关立法的内容
6.4 具体案例分析
6.4.1 主要参与方
6.4.2 下一步举动
6.4.3 伙伴关系
6.4.4 法规的要求
6.4.5 社区的支持和反对
6.4.6 印地安那大学辩论
6.4.7 诺克斯比县的情况
6.4.8 学生面对面
6.4.9 买卖权失效
6.4.10 后续落实
7 环境正义理论评价
7.1 正义理论的拓展
7.1.1 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评价
7.1.2 影响和启示
7.1.3 政策建议
7.2 对环境伦理学的完善
7.2.1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7.2.2 环境正义:崭新的视角
7.2.3 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的局限
8 结语环境正义理论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8.1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环境正义的社会
8.1.1 概念和内涵
8.1.2 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8.1.3 如何实现中国的环境正义
8.2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缺失
8.2.1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
8.2.2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缺失
8.3 在吸收和扬弃中创建中国的环境正义理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J]. 潘岳. 绿叶. 2006(07)
[2]美国的环境伦理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及其转型[J]. 韩立新. 中国哲学史. 2006(01)
[3]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J]. 李培超.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6)
[4]环境问题上的代内正义原则[J]. 韩立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5)
[5]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的视点[J]. 曾建平,彭立威. 哲学动态. 2004(06)
[6]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J]. 王韬洋. 哲学研究. 2003(03)
[7]世界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J]. 陈伟华,杨曦.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1(04)
本文编号:3034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3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