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改性凹凸棒土吸附去除水中铅离子、心得安及溶解性有机物

发布时间:2021-02-16 02:55
  我国拥有大量优质、廉价、易开采的凹凸棒土资源,由于凹凸棒土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较强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并且表面带有剩余负电荷,故常常用它吸附去除水中的重金属和阳离子型污染物,但是凹凸棒土对阴离子型污染物的吸附效果较差,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通常是无选择性的,会受到水中阳离子的干扰,而且天然凹凸棒土里存在-些杂质。为了提高凹凸棒土的吸附能力,本论文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制备出一系列的改性凹凸棒土,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对四种不同污染物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可能的吸附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天然凹凸棒土先用稀盐酸活化后得到酸化凹凸棒土(ATP),然后把乙二胺负载到ATP的表面上制备出乙二胺改性凹凸棒土(EMATP),研究了铅离子在乙二胺改性凹凸棒土(EMATP)上的吸附。结果表明:pH和吸附剂用量对铅离子在EMATP上的影响很大,而腐殖酸和离子强度对铅离子的吸附影响不明显;铅离子在EMATP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假二级动力学曲线;由于铅离子与EMATP上的氨基通过范德华力形成较稳定的结合位点,因此EMATP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ATP...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溶解性有机物
        1.1.2 重金属
        1.1.3 β受体阻断剂
    1.2 吸附技术
        1.2.1 吸附的基本概念
        1.2.2 吸附的主要类型
        1.2.3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
        1.2.4 吸附剂
    1.3 改性凹凸棒土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1 凹凸棒土概述
        1.3.2 凹凸棒土的吸附性能
        1.3.3 凹凸棒土的改性方法
        1.3.4 改性凹凸棒土吸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氨基改性凹凸棒土对水中铅离子的吸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乙二胺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与表征
        2.2.3 吸附试验
        2.2.4 再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2 影响铅吸附的主要因素
        2.3.3 吸附热力学研究
        2.3.4 吸附等温线研究
        2.3.5 吸附动力学研究
        2.3.6 吸附机理研究
        2.3.7 吸附选择性研究
        2.3.8 与其它吸附剂比较
        2.3.9 解吸附与再生试验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酸改性凹凸棒土对水中心得安的吸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材料制备
        3.2.3 批吸附试验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表征
        3.3.2 影响心得安吸附的主要因素
        3.3.3 吸附等温线研究
        3.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3.3.5 吸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壳聚糖改性凹凸棒土吸附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壳聚糖改性凹凸棒土的制备与表征
        4.2.3 吸附试验
        4.2.4 解吸附与再生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吸附剂的筛选
        4.3.2 材料表征
        4.3.3 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
        4.3.4 吸附热力学研究
        4.3.5 吸附等温线研究
        4.3.6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7 吸附机理研究
        4.3.8 解吸附与再生试验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036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36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