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效试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增溶作用、机理及生物可利用性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17 02:45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技术(Surfactant-enhanced remediation,SER)效率高、周期短,有望成为土壤和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的实用技术,而提高表面活性剂的增溶能力和增溶效率、减少表面活性剂用量、降低修复成本和表面活性剂的生态风险是SER技术的关键。本文在论述SER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微乳液和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出发,系统研究了微乳液对憎水性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机理;重点比较了蓖麻油衍生微乳液(SCOS)与表面活性剂增溶和洗脱能力的差异;研究了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重非水相液体(DNAPLs)的增溶作用及机理;以菲为代表物研究了阴-非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及其对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试图找出新型、高效的增溶试剂和增溶体系,降低修复成本,提高修复效率,为拟订高效、快速、安全、实用的SER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1) 率先研究了阴-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发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降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配损失。由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配损失减小及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溶容量大于阴离子...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1 土壤有机污染物
2 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
3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原理
3.1 表面活性剂
3.2 增大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
3.3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3.4 提高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4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研究现状
4.1 水溶液体系的增溶作用
4.2 水-土体系的洗脱作用
4.3 生物可利用性影响
5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6 论文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微乳液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微乳液的制备
1.3 表面张力的测定
1.4 增溶平衡试验
1.5 表观溶解度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2.2 增溶作用
2.3 摩尔增溶比和分配系数
2.4 增溶机理
3 小结
第三章 蓖麻油衍生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材料
1.3 表面张力的测定及离心试验
1.4 溶液体系的增溶平衡试验
1.5 水-土体系的增溶平衡试验
1.6 菲污染土壤的清洗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乳液的表征
2.2 增溶作用及分配系数
2.3 增溶作用的影响因素
2.4 增溶能力的比较
2.5 菲污染土壤的清洗
3 小结
第四章 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表面张力的测定
1.3 增溶平衡试验和分配损失的测定
1.4 饱和增溶容量的测定
1.5 色谱分析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一和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2.2 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的分配损失
2.3 分配损失减小的机制
2.4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和饱和增溶容量
3 小结
第五章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及其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表面张力的测定
1.3 增溶平衡试验
1.4 降解菌及培养
1.5 菲降解试验
1.6 表面活性剂的可降解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2.2 增溶作用
2.3 微生物降解
2.4 表面活性剂的可降解性
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微乳液的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2 蓖麻油衍生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3 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4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及其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fluence of nonionic surfactant on the solubiliz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phenanthrene[J]. YANG Jian-gang 1, LIU Xiang 1, LONG Tao 1, YU Gang 1,PENG She 2, ZHENG Liu 2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06)
[2]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 贾凌云,吴刚,杨凤林. 现代化工. 2003(09)
[3]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李章良,孙珮石. 生态科学. 2003(02)
[4]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及机理[J]. 朱利中,冯少良. 环境科学学报. 2002(06)
[5]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研究进展[J]. 刘世亮,骆永明,曹志洪,丁克强,蒋先军. 土壤. 2002(05)
[6]利用植物油淋洗修复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J]. 巩宗强,李培军,王新,台培东,郭伟. 中国环境科学. 2002(05)
[7]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姜霞,井欣,高学晟,区自清.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9)
[8]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J]. 周启星.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8)
[9]污染土壤的淋洗法修复研究进展[J]. 巩宗强,李培军,台培东,蔺昕,陈素华,耿春女.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7)
[10]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多氯联苯溶解的特性[J]. 施周,GHOSHMM. 中国环境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37298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1 土壤有机污染物
2 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
3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原理
3.1 表面活性剂
3.2 增大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
3.3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3.4 提高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
4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研究现状
4.1 水溶液体系的增溶作用
4.2 水-土体系的洗脱作用
4.3 生物可利用性影响
5 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
6 论文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二章 微乳液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微乳液的制备
1.3 表面张力的测定
1.4 增溶平衡试验
1.5 表观溶解度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2.2 增溶作用
2.3 摩尔增溶比和分配系数
2.4 增溶机理
3 小结
第三章 蓖麻油衍生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材料
1.3 表面张力的测定及离心试验
1.4 溶液体系的增溶平衡试验
1.5 水-土体系的增溶平衡试验
1.6 菲污染土壤的清洗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乳液的表征
2.2 增溶作用及分配系数
2.3 增溶作用的影响因素
2.4 增溶能力的比较
2.5 菲污染土壤的清洗
3 小结
第四章 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表面张力的测定
1.3 增溶平衡试验和分配损失的测定
1.4 饱和增溶容量的测定
1.5 色谱分析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一和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
2.2 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的分配损失
2.3 分配损失减小的机制
2.4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和饱和增溶容量
3 小结
第五章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及其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表面张力的测定
1.3 增溶平衡试验
1.4 降解菌及培养
1.5 菲降解试验
1.6 表面活性剂的可降解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2.2 增溶作用
2.3 微生物降解
2.4 表面活性剂的可降解性
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1.1 微乳液的对难溶有机物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2 蓖麻油衍生微乳液的增溶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3 混合表面活性剂对DNAPLs的增溶作用及其机理
1.4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溶作用及其对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fluence of nonionic surfactant on the solubiliz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of phenanthrene[J]. YANG Jian-gang 1, LIU Xiang 1, LONG Tao 1, YU Gang 1,PENG She 2, ZHENG Liu 2 (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06)
[2]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的应用[J]. 贾凌云,吴刚,杨凤林. 现代化工. 2003(09)
[3]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李章良,孙珮石. 生态科学. 2003(02)
[4]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及机理[J]. 朱利中,冯少良. 环境科学学报. 2002(06)
[5]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研究进展[J]. 刘世亮,骆永明,曹志洪,丁克强,蒋先军. 土壤. 2002(05)
[6]利用植物油淋洗修复受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J]. 巩宗强,李培军,王新,台培东,郭伟. 中国环境科学. 2002(05)
[7]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姜霞,井欣,高学晟,区自清.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9)
[8]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J]. 周启星.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8)
[9]污染土壤的淋洗法修复研究进展[J]. 巩宗强,李培军,台培东,蔺昕,陈素华,耿春女.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07)
[10]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多氯联苯溶解的特性[J]. 施周,GHOSHMM. 中国环境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037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3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