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稻麦轮作系统净碳收支、温室效应及碳足迹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7 20:13
  农田生态系统在全球净碳收支和大气温室气体(CH4、N20和CO2)净交换中占有重要地位。集约化水稻种植是保障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的必要途径。研究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以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于寻求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长江流域典型的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氮肥模式(NN)和当地常规栽培模式(FP)为对照,依托土壤-作物综合管理(ISSM)设置了四种集约化栽培模式,分别为ISSM-N1(与FP比,化肥减量25%)、ISSM-N2(与FP比,化肥减量10%)、ISSM-N3(与FP等量化肥)和ISSM-N4(与FP比,化肥增量25%)。土壤-作物综合管理涉及不同的氮肥水平、氮肥施用比例、有机肥施用以及栽插密度等措施。这些措施在决定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本研究探讨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对稻麦轮作系统净碳收支、温室效应与碳足迹的影响,为短期试验提供碳收支估算与土壤碳变化的研究方法,同时为全面合理评价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对粮食产量、氮肥利用率、温室效应和碳足迹的综合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于2010-20...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稻麦轮作系统净碳收支、温室效应及碳足迹研究


图1-2稻田生态系统中>120的产生氧化和传输过程示意图(Wrage等,2001)??Fig?1-2?Production,?oxidation?and?emissions?of?N2O?in?paddy?fields?(Wrage?et?al.,?2001)??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1.8技术路线??本研究的研宄思路及其相关的技术路线如图1-3所示:??不N集约化栽培模式的稻麦轮作牛态系统(以NN和FTP模式为对照)???^;??????????,’??014和?Re和?水稻、|上壤同?|农业化学??N.O?Rli?小麦?碳效丨、V:?品投入与??排:放?测定?生物量?(5S0C)?农事操作?a??I?,?—??II,??NPP与|收获带走??GPP?的碳量??t?1?1?1?1?|?■?1?■??|生态系统碳收支(N

日平均气温,降雨量,周期,常熟农业


厚度为20?cm,由6%砂粒,80%粉粒和14%的粘粒构成(WRB,2006),其余理化性??质见表2-1。试验期间(2010-2011年与2012-2014年)三个稻麦轮作周期内的气象资??料从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试验站获得。日平均气温和日降雨量如图2-1所示。??表2-1供试稻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Table?2-1?physic-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paddy?soils???土层?pH?容重?有机质含置?全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m)?(H2O)?(gem'3)?(gkg-1)?(gkg-1)?(cmolkg'1)??0-20?735?Ml?35^?2A?17.9??2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物炭与氮肥对稻田甲烷产生与氧化菌数量和潜在活性的影响[J]. 许欣,陈晨,熊正琴.  土壤学报. 2016(06)
[2]油沙土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J]. 张小平,瞿空名,刘翠红.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4)
[3]氮肥后移对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J]. 巴国林,付立东.  中国稻米. 2015(04)
[4]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谢义琴,张建峰,姜慧敏,杨俊诚,邓仕槐,李先,郭俊娒,李玲玲,刘晓,周贵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03)
[5]配方施肥及氮肥后移对单季稻氮素累积和利用率的影响[J]. 何昌芳,李鹏,郜红建,常江,章力干,丁玉宇,汪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5(01)
[6]锌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籽粒氮锌含量的影响[J]. 郭九信,廖文强,孙玉明,郭俊杰,孔亚丽,石佑华,徐爱群,张居翠,郭世伟.  中国水稻科学. 2014(02)
[7]湖南地区不同集约化栽培模式下双季稻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规律[J]. 孔宪旺,刘英烈,熊正琴,马煜春,张啸林,秦建权,唐启源.  环境科学学报. 2013(09)
[8]生物炭对设施退化土壤氮相关功能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J]. 王晓辉,郭光霞,郑瑞伦,钟敏,朱永官.  土壤学报. 2013(03)
[9]提倡低碳的几个问题[J]. 刘巽浩.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2(05)
[10]氮肥用量及前氮后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孙国才,崔月峰,卢铁钢,王俊茹,王桂艳,王健.  中国稻米. 2012(05)



本文编号:3038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38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0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