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堆肥修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8 02:51
  本文采用生物通风堆肥的方法,在实验室通过柱实验,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进行模拟研究。在柴油污染石英砂通风实验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以脱水活性污泥为堆肥原料与柴油污染的土壤混合堆肥的实验和以生物有机肥为堆肥原料与原油污染的土壤混合堆肥的实验,考察了生物通风堆肥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效果。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⑴通过实验,得出了在室温和强制通风的条件下,油污土与堆肥原料以不同比例混合堆肥处理一段时间后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当柴油污染土壤的初始含油量为5.00×104mg·kg-1时,经过45天处理,柴油的去除率达64%以上;当原油污染土壤的初始含油量约为7.00×104mg·kg-1时,经过40天处理,原油的去除率达45%以上,都高于对照实验(分别为49.56%、18.62%)。经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相比较,可以确定本修复方法具有较高的石油去除率。⑵生物降解是石油污染物去除的主要途径。生物降解在总去除率中所占的比例约为96%,挥发所占的比例仅约为4%,挥发的油主要由C9~C16范围内的石油烃组分组成;活性炭所吸附的及堆料中的石油组分含量的变化均证明了石油生物降解的发生。⑶在油污土与堆肥原料分...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通风堆肥修复研究


-2实验装置照片

示意图,实验装置,活性碳,示意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运行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取样:首先,更换活性碳管,测定活性碳样品中所吸附的挥发性柴油及其组分含量;其次,由堆肥反应器的各个取样孔取不同深度的活性碳管

示意图,链烷烃,氧化过程


所以在炼制的时候会尽量降低柴油中芳香烃的含量。图 5-1 石油炼制示意图5.1.3 两种油的生物可降解性对比及其机理探讨综上所述,与原油相比,柴油的烃类组成较为简单:一方面柴油烃所含的碳原子个数不超过 28 个,另一方面柴油中芳香烃的含量较低。总之,两种油在组成和性质上的明显差别,决定了二者的生物可降解性也会有较大差异。我们可以从对石油烃微生物降解机理的分析入手,来探讨原油与柴油生物降解的不同。石油中所含的各种烃类,从最简单的 C1 化合物到复杂的含几十个碳原子的固体残渣,只要条件合适,均可被微生物代谢降解,但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降解速度和能被降解的程度相差较大。一般,石油烃是按照如下方式被降解的:石油烃+微生物+O2+营养元素→CO2+H2O+副产品+微生物细胞生物量。石油烃的生物可降解性因其所含烃分子的大小和类型而异。如前所述,链长度中等(C10~C24)的正烷烃最易降解;短链烷烃对许多微生物都有毒,C1~C3化合物如甲烷、乙烷、丙烷只能被少数具有专性的微生物所利用,不过它们通常能很快从油中挥发掉;碳链很长的烷烃对微生物的抗性强,碳原子个数在 24 以石油气重油石油常压分馏裂化汽油 气态烃减压分馏裂化重柴油沥青润滑油 凡士林 石蜡直馏汽油催化重整芳香烃优质汽油煤油轻柴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快速气相色谱法分析石油饱和烃[J]. 武杰,曹磊,李英明,端裕树.  色谱. 2004(05)
[2]环境中石油烃污染物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J]. 黄宁选,马宏瑞,王晓蓉,冯建芳,丁萍.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03(06)
[3]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各石油烃组分的演变规律[J]. 齐永强,王红旗,刘敬奇,吴班.  环境科学学报. 2003(06)
[4]土壤石油微生物降解影响因子的正交实验分析[J]. 齐永强,王红旗,刘敬奇.  地球学报. 2003(03)
[5]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的2阶段生物修复[J]. 李培军,台培东,郭书海,刘宛,蔺欣,张春桂.  环境科学. 2003(03)
[6]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J]. 安淼,周琪,李晖.  土壤与环境. 2002(04)
[7]堆肥技术处理有机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 田旸,杨凤林,柳丽芬,张兴文.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12)
[8]土壤的石油污染研究进展[J]. 孙清,陆秀君,梁成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2(05)
[9]石油污染土壤堆制微生物降解研究[J]. 丁克强,尹睿,刘世亮,张海荣,孙铁珩.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9)
[10]石油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J]. 沈铁孟,黄国强,李凌,李鑫钢.  环境科学动态. 2002(03)



本文编号:3038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38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