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结构、功能与区划
发布时间:2021-02-28 08:48
本文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技术对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生态区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完成了1:100万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结构与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系统和方案;统计和分析了各景观类型的数量与景观指数及其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在不同尺度下景观空间格局的成因;应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观点与方法,对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功能分类,并统计分析了各功能类型的数量与分布特征;分析了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生态区划的原则、系统与区划方案,并分析了各区景观格局与土地利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东北农牧交错区处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的最东部,大体位于北纬41°~51°和东经117°~125°之间,行政区域涉及4个省(区),57旗(县、县级市或县级区),总面积约38.3万km2。 2.根据景观分类的原则,将景观生态类型划分为2个一级景观类型,9个二级景观类型和38个三级景观类型。一级景观中自然景观约占总面积的57.1%,人工景观约占42.9%。在二级景观中,农田景观面积最...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进展
二、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地域特征
第三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的景观类型
一、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二、 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和步骤
三、 景观生态分类的单位
四、 景观生态分类的系统与类型
五、 各景观类型简介
第四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及其成因
一、 区域景观格局概况
二、 大尺度景观类型的空间布局
三、 中尺度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
四、 景观格局的成因
第五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生态功能
一、 景观类型的服务功能
二、 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六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生态区划
一、 景观生态区划的原则
二、 景观生态区划的指标与系统
三、 景观生态区划的分区方案
四、 各区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 袁兴中,刘红,陆健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01(04)
[2]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能影响[J]. 赵艳霞,裘国旺. 气象. 2001(05)
[3]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变率及其与前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关系[J]. 龚道溢,史培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4]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J]. 李宝林,周成虎.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5]生态边缘效应与生态平衡变化方向[J]. 关卓今,裴铁璠. 生态学杂志. 2001(02)
[6]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研究[J]. 毛留喜,王利文,张建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01)
[7]全球环境变化的系统研究方法浅议[J]. 陈述彭,岳天祥.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1)
[8]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形成机制探讨[J]. 张殿发,李凤全. 农村生态环境. 2000(04)
[9]景观健康及其评价初探[J]. 袁兴中,刘红. 环境导报. 2000(05)
[10]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现状及特点[J]. 刘南,刘仁义,苏国中. 地球信息科学. 2000(02)
本文编号:3055607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进展
二、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地域特征
第三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的景观类型
一、 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
二、 景观生态分类的方法和步骤
三、 景观生态分类的单位
四、 景观生态分类的系统与类型
五、 各景观类型简介
第四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及其成因
一、 区域景观格局概况
二、 大尺度景观类型的空间布局
三、 中尺度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
四、 景观格局的成因
第五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生态功能
一、 景观类型的服务功能
二、 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第六章 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生态区划
一、 景观生态区划的原则
二、 景观生态区划的指标与系统
三、 景观生态区划的分区方案
四、 各区概况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概念构架与指标选择[J]. 袁兴中,刘红,陆健健. 应用生态学报. 2001(04)
[2]气候变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能影响[J]. 赵艳霞,裘国旺. 气象. 2001(05)
[3]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变率及其与前期下垫面热力状况的关系[J]. 龚道溢,史培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4]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气候变异与土地荒漠化[J]. 李宝林,周成虎.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5]生态边缘效应与生态平衡变化方向[J]. 关卓今,裴铁璠. 生态学杂志. 2001(02)
[6]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研究[J]. 毛留喜,王利文,张建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01)
[7]全球环境变化的系统研究方法浅议[J]. 陈述彭,岳天祥.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1)
[8]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形成机制探讨[J]. 张殿发,李凤全. 农村生态环境. 2000(04)
[9]景观健康及其评价初探[J]. 袁兴中,刘红. 环境导报. 2000(05)
[10]中国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现状及特点[J]. 刘南,刘仁义,苏国中. 地球信息科学. 2000(02)
本文编号:3055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5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