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海区部分单胞藻的分离、培养及基因条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15:40
中国海域宽广,海水中单细胞藻种资源极其丰富,然而搜集得到活体纯培养的藻种却非常少。从海水中分离新的单胞藻,获得活体种质,是开展实验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基础,同时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从中国北黄海海水中搜集、分离得到了51株单胞藻,探索了一条较为高效的分离纯化方法,用分子系统分析结合形态特点对浮游单胞藻做了初步的鉴定,并对其中的几种赤潮藻做了详细的分子鉴定及培养条件研究,对它们生长条件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其在自然界大规模暴发的机制。在青岛沿海分离到一株罕见海水裸藻,依据18S rDNA和16S rDNA序列的系统分析结合形态特点将其鉴定为Eutreptiella gymnastica,为该藻在中国的首次正式详细记录。以广泛使用的光密度值OD680作为衡量藻体生物量变化的指标,研究了这株藻在不同温度、光照、盐度、氮磷浓度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它的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0°C,光照强度160μmol/(m2+s);它可耐受10~31的盐度范围,淡水中无法存活;磷营养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元素,PO3-4浓度高于72μmol/L时大大促进藻的生长...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海洋微藻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1.2 微藻的应用价值及生物学意义
1.2.1 水产饵料
1.2.2 营养与保健食品
1.2.3 生物活性物质与药物
1.2.4 环境保护
1.2.5 生物能源
1.3 国内外微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3.1 国外著名的大型藻种库
1.3.2 国内微藻种质研究情况
1.4 从水样中获取藻种的常见分离方法及其优缺点
1.4.1 微吸管分离法
1.4.2 水滴分离法
1.4.3 稀释分离法
1.4.4 平板分离法
1.5 藻种的鉴定方法及其优缺点
1.5.1 形态学鉴定法
1.5.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5.3 生物化学鉴定方法
1.6 DNA barcoding(基因条码技术)简介
1.6.1 DNA barcoding 的定义
1.6.2 基因条码技术的优点
1.6.3 能够作为条码使用的基因需具备的特征
1.7 DNA barcoding 在高等动植物中和在藻类中的研究现状
1.7.1 在动物中的研究现状
1.7.2 在高等植物中的研究现状
1.7.3 在大型海藻中的研究现状
1.7.4 在微藻中的研究现状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 微藻种质资源的搜集
1.8.2 微藻的分子鉴定及基因条码研究
1.8.3 对赤潮藻类生长条件的研究
第二章 用“滴孔法”从海水中获取分离单胞藻与藻种的分子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水样采集地点
2.2.2 水样的预处理
2.2.3 “滴孔法”对藻种的分离纯化
2.2.4 藻种形态的显微观察
2.2.5 藻种的分子鉴定
2.2.5.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5.2 PCR 扩增
2.2.5.3 目的基因回收及测序
2.2.5.4 分子系统分析
2.3 结果
2.3.1 “滴孔法”分离藻种的效果
2.3.2 已分离得到的藻种及对它们的鉴定
2.4 讨论
2.4.1 简便高效的单胞藻分离纯化方法—“滴孔法”
2.4.2 分子序列在单胞藻鉴定中的作用
第三章 部分单胞藻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海水裸藻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水样的采集、种质的分离培养
3.2.2 形态的显微观察
3.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3.2 PCR 扩增
3.2.3.3 目的基因回收及测序
3.2.3.4 分子系统分析
3.2.4 培养条件实验
3.3 结果
3.3.1 形态学特征
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8S rDNA和16S rDNA序列分析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部分单胞藻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桑沟湾赤潮藻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水样的采集、种质的分离培养
4.2.2 形态的显微观察
4.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4.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2.3.2 PCR 扩增
4.2.3.3 目的基因回收及转化
4.2.3.4 DNA 片段连接到载体、转化质粒及蓝白斑筛选
4.2.3.5 分子系统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形态学特点
4.3.2 基因序列分析
4.3.2.1 18S rDNA序列
4.3.2.2 ITS序列
4.4 讨论
第五章 部分单胞藻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三种赤潮藻类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水样的采集、种质的分离培养
5.2.2 形态的显微观察
5.2.3 分子鉴定
5.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5.2.3.2 PCR 扩增
5.2.3.3 目的基因回收及转化
5.2.3.4 DNA 片段连接到载体、转化质粒及蓝白斑筛选
5.2.3.5 分子系统分析
5.2.4 培养条件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形态学特点
5.3.1.1 Mbccc-Gym-1
5.3.1.2 HH200907-1
5.3.1.3 HH200907-2
5.3.2 分子鉴定:18S rDNA及ITS序列分析
5.3.2.1 Mbccc-Gym-1
5.3.2.2 HH200907-1
5.3.2.3 HH200907-2
5.3.3 三种藻的生长条件
680-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5.3.3.1 OD680-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5.3.3.2 共生甲藻
5.3.3.3 锥状斯氏藻
5.3.3.4 赤潮异弯藻
5.4 讨论
5.4.1 对三种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5.4.2 培养条件对三种藻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海剧毒卡尔藻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J]. 王红霞,陆斗定,黄海燕,戴鑫烽,夏平. 植物学报. 2011(02)
[2]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J]. 朱霞,甄毓,于志刚.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1)
[3]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 李超伦,张永山,孙松,吴玉霖,方建光,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4)
[4]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共附生微生物抗菌与细胞毒活性[J]. 朱鹏,游玉容,褚椒江,金海晓,严小军. 微生物学报. 2010(08)
[5]赤潮微藻的分离方法[J]. 安鑫龙,李雪梅,鲁洪斌. 河北渔业. 2010(05)
[6]小球藻生物量的快速测定技术研究[J]. 黄美玲,何庆,黄建荣,黎祖福. 河北渔业. 2010(04)
[7]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姜进举,苗凤萍,冯大伟,秦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2)
[8]米氏凯伦藻1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J]. 郑俊斌,张凤英,马凌波,陆亚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6)
[9]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多种形态特征[J]. 王艳,熊德甫,顾海峰,李韶山. 植物学报. 2009(06)
[10]甲藻孢囊研究进展[J]. 黄海燕,陆斗定. 海洋学研究. 2009(03)
本文编号:3057688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海洋微藻的生物学特征概述
1.2 微藻的应用价值及生物学意义
1.2.1 水产饵料
1.2.2 营养与保健食品
1.2.3 生物活性物质与药物
1.2.4 环境保护
1.2.5 生物能源
1.3 国内外微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3.1 国外著名的大型藻种库
1.3.2 国内微藻种质研究情况
1.4 从水样中获取藻种的常见分离方法及其优缺点
1.4.1 微吸管分离法
1.4.2 水滴分离法
1.4.3 稀释分离法
1.4.4 平板分离法
1.5 藻种的鉴定方法及其优缺点
1.5.1 形态学鉴定法
1.5.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5.3 生物化学鉴定方法
1.6 DNA barcoding(基因条码技术)简介
1.6.1 DNA barcoding 的定义
1.6.2 基因条码技术的优点
1.6.3 能够作为条码使用的基因需具备的特征
1.7 DNA barcoding 在高等动植物中和在藻类中的研究现状
1.7.1 在动物中的研究现状
1.7.2 在高等植物中的研究现状
1.7.3 在大型海藻中的研究现状
1.7.4 在微藻中的研究现状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 微藻种质资源的搜集
1.8.2 微藻的分子鉴定及基因条码研究
1.8.3 对赤潮藻类生长条件的研究
第二章 用“滴孔法”从海水中获取分离单胞藻与藻种的分子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水样采集地点
2.2.2 水样的预处理
2.2.3 “滴孔法”对藻种的分离纯化
2.2.4 藻种形态的显微观察
2.2.5 藻种的分子鉴定
2.2.5.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5.2 PCR 扩增
2.2.5.3 目的基因回收及测序
2.2.5.4 分子系统分析
2.3 结果
2.3.1 “滴孔法”分离藻种的效果
2.3.2 已分离得到的藻种及对它们的鉴定
2.4 讨论
2.4.1 简便高效的单胞藻分离纯化方法—“滴孔法”
2.4.2 分子序列在单胞藻鉴定中的作用
第三章 部分单胞藻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海水裸藻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水样的采集、种质的分离培养
3.2.2 形态的显微观察
3.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3.2 PCR 扩增
3.2.3.3 目的基因回收及测序
3.2.3.4 分子系统分析
3.2.4 培养条件实验
3.3 结果
3.3.1 形态学特征
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8S rDNA和16S rDNA序列分析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部分单胞藻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桑沟湾赤潮藻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水样的采集、种质的分离培养
4.2.2 形态的显微观察
4.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4.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4.2.3.2 PCR 扩增
4.2.3.3 目的基因回收及转化
4.2.3.4 DNA 片段连接到载体、转化质粒及蓝白斑筛选
4.2.3.5 分子系统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形态学特点
4.3.2 基因序列分析
4.3.2.1 18S rDNA序列
4.3.2.2 ITS序列
4.4 讨论
第五章 部分单胞藻的形态和分子鉴定及生长条件研究—三种赤潮藻类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水样的采集、种质的分离培养
5.2.2 形态的显微观察
5.2.3 分子鉴定
5.2.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5.2.3.2 PCR 扩增
5.2.3.3 目的基因回收及转化
5.2.3.4 DNA 片段连接到载体、转化质粒及蓝白斑筛选
5.2.3.5 分子系统分析
5.2.4 培养条件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形态学特点
5.3.1.1 Mbccc-Gym-1
5.3.1.2 HH200907-1
5.3.1.3 HH200907-2
5.3.2 分子鉴定:18S rDNA及ITS序列分析
5.3.2.1 Mbccc-Gym-1
5.3.2.2 HH200907-1
5.3.2.3 HH200907-2
5.3.3 三种藻的生长条件
680-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5.3.3.1 OD680-细胞密度标准曲线
5.3.3.2 共生甲藻
5.3.3.3 锥状斯氏藻
5.3.3.4 赤潮异弯藻
5.4 讨论
5.4.1 对三种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5.4.2 培养条件对三种藻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海剧毒卡尔藻的形态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J]. 王红霞,陆斗定,黄海燕,戴鑫烽,夏平. 植物学报. 2011(02)
[2]一株分离自胶州湾的裸甲藻形态相似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J]. 朱霞,甄毓,于志刚.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01)
[3]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 李超伦,张永山,孙松,吴玉霖,方建光,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2010(04)
[4]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共附生微生物抗菌与细胞毒活性[J]. 朱鹏,游玉容,褚椒江,金海晓,严小军. 微生物学报. 2010(08)
[5]赤潮微藻的分离方法[J]. 安鑫龙,李雪梅,鲁洪斌. 河北渔业. 2010(05)
[6]小球藻生物量的快速测定技术研究[J]. 黄美玲,何庆,黄建荣,黎祖福. 河北渔业. 2010(04)
[7]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姜进举,苗凤萍,冯大伟,秦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2)
[8]米氏凯伦藻18S rDNA和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J]. 郑俊斌,张凤英,马凌波,陆亚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6)
[9]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多种形态特征[J]. 王艳,熊德甫,顾海峰,李韶山. 植物学报. 2009(06)
[10]甲藻孢囊研究进展[J]. 黄海燕,陆斗定. 海洋学研究. 2009(03)
本文编号:3057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5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