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n/HZSM-5催化剂上臭氧氧化脱除模拟空气中苯和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07:35
苯和氨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治理苯和氨的空气污染刻不容缓。在众多苯和氨污染的治理技术中,催化氧化法是一种最常用的有效方法。其中,臭氧催化氧化法(Ozone Catalytic Oxidation, OZCO),因以臭氧作氧化剂,其具有低温下反应速率快和污染物脱除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采用等体积共浸渍法制备了HZSM-5 (HZ)分子筛负载的Ag-MnOx双组份催化剂(AgMn/HZ),将其应用于臭氧催化氧化脱除模拟空气中苯和氨的研究,并与HZ、Ag/HZ和Mn/HZ催化剂进行了比较。通过BET、XPS、H2-TPR和UV-Vis漫反射光谱技术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另外,论文还开展了AgMn/HZ催化剂上循环的“吸附-空气放电”等离子体催化脱除苯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在OZCO脱除苯的反应中,与HZ、Ag/HZ和Mn/HZ催化剂相比,AgMn/HZ催化剂不但具有最高的苯和O3转化率,而且具有最高的CO2选择性和最低的CO选择性。Mn3+是分解O3的主要活性位,并且AgMn/HZ催化剂上的O3分解活性...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氨分子的(a)结构式和(b)电子式Fig.1.3Thestructuralformula(a)andelectronicformula(b)ofNH3molecule
合脱隙VOCs的新方法,也受到了科学工作者们的关泌C犯技术的操作流程,女口??图1.7所示1^1:首先,将VOCs存储在催化剂上(等离子体关闭);然后,切换至放电??气化并开启等离子化电源,将存储在催化剂上的VOCs分子氧化为C〇2和水(等离子体??启动)。存储、放电循环进行。该方法能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氧化过程中目标产物??0)2的选择性。??
1.2.4.1臭氧的性质及用途??臭氧是〇2的同素异形体,由H个0原子组成,分子式为〇3,是折线形分子。〇3??分子的0-0键长为127.2pm,键角为116?049’。〇3分子的共振结构式,如图1.9所示twi。??在某一瞬间中间的0原子与其中侧的0原子形成双键(结构式2),在另--瞬间又与??另一侧的0原子形成双键(结构式3)。这样,两侧的0原子就都具有双键的性质,无??法区分了。??0?+?一? ̄?6?*?一?—?:〇:??J?\?一^?务?\?/?\??:0:?:0:?:0:?:P:?-?:〇:?:〇:?:〇:??12?3?4??图1.9臭氧分子的共振结构式??Fig.?1.9?Resomance?structures?of?〇3?molecule口7]??在常温、常压下,化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并伴有特殊的臭味。〇3的分子量约为48,??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13心|,烙点为-1%.0°(:,沸点为-111.0乂:,〇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与〇2相比,〇3的热稳定性较差,其在常温、常压下的分解过程,如??式(1.11)和(1.12)所示:??03+M?一?0?+?02+M?1巧?(1.11)??〇3+0->2〇2?口可?(1.12)??式(1.11)和(1.12)中,M代表第H体。常压下,〇3在25?°C、100?乂和250化时的??半衰期分别为160?h、210?s和化03?sP7l。由此可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氮源溶剂热合成N-TiO2纳米颗粒及其光催化降解气相苯(英文)[J]. 何霏,马芳,李涛,李光兴. 催化学报. 2013(12)
[2]室温MnOx上O3氧化脱除空气中甲醛[J]. 赵德志,丁天英,李小松,刘景林,石川,朱爱民. 催化学报. 2012(03)
[3]室内空气中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 高亮,路迎双.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1(08)
[4]常温下MnO2/Al2O3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甲苯反应[J]. 龙丽萍,赵建国,杨利娴,付名利,吴军良,黄碧纯,叶代启. 催化学报. 2011(06)
[5]室内空气中氨污染现状[J]. 安平平,黄文鹏.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
[6]Cu/TiO2/SiO2纳米复合薄膜光催化降解氨气性能的研究[J]. 倪小敏,张小俊,金翔,蔡昕,肖修昆,廖光煊.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11)
[7]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汪涵,郭桂悦,周玉莹,梁忠越. 化工进展. 2009(10)
[8]低浓度苯系物在室温下的MnOx/Al2O3催化O3氧化[J]. 王美艳,朱天乐,樊星. 中国环境科学. 2009(08)
[9]纳米TiO2-Ag改性VACF处理氨气研究[J]. 史良俊,许绿丝,陈孟,舒展. 环境工程学报. 2009(06)
[10]Ce0.5-xZr0.5-xBa2xO2负载TiO2光催化降解气相苯[J]. 皮展,蔡黎,钟俊波,龚茂初,陈耀强. 催化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甲醛的催化氧化与“存储—氧化”循环脱除甲醛和苯的研究[D]. 王钰.大连理工大学 2014
[2]甲醛脱除的等离子体催化新过程与O3催化氧化[D]. 赵德志.大连理工大学 2012
[3]等离子体催化低温脱除氮氧化物和苯的研究[D]. 范红玉.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富氧条件下烃类选择还原氮氧化物过程研究[D]. 牛金海.大连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1232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氨分子的(a)结构式和(b)电子式Fig.1.3Thestructuralformula(a)andelectronicformula(b)ofNH3molecule
合脱隙VOCs的新方法,也受到了科学工作者们的关泌C犯技术的操作流程,女口??图1.7所示1^1:首先,将VOCs存储在催化剂上(等离子体关闭);然后,切换至放电??气化并开启等离子化电源,将存储在催化剂上的VOCs分子氧化为C〇2和水(等离子体??启动)。存储、放电循环进行。该方法能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氧化过程中目标产物??0)2的选择性。??
1.2.4.1臭氧的性质及用途??臭氧是〇2的同素异形体,由H个0原子组成,分子式为〇3,是折线形分子。〇3??分子的0-0键长为127.2pm,键角为116?049’。〇3分子的共振结构式,如图1.9所示twi。??在某一瞬间中间的0原子与其中侧的0原子形成双键(结构式2),在另--瞬间又与??另一侧的0原子形成双键(结构式3)。这样,两侧的0原子就都具有双键的性质,无??法区分了。??0?+?一? ̄?6?*?一?—?:〇:??J?\?一^?务?\?/?\??:0:?:0:?:0:?:P:?-?:〇:?:〇:?:〇:??12?3?4??图1.9臭氧分子的共振结构式??Fig.?1.9?Resomance?structures?of?〇3?molecule口7]??在常温、常压下,化是一种淡蓝色气体,并伴有特殊的臭味。〇3的分子量约为48,??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13心|,烙点为-1%.0°(:,沸点为-111.0乂:,〇3在水中的溶解??度为与〇2相比,〇3的热稳定性较差,其在常温、常压下的分解过程,如??式(1.11)和(1.12)所示:??03+M?一?0?+?02+M?1巧?(1.11)??〇3+0->2〇2?口可?(1.12)??式(1.11)和(1.12)中,M代表第H体。常压下,〇3在25?°C、100?乂和250化时的??半衰期分别为160?h、210?s和化03?sP7l。由此可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氮源溶剂热合成N-TiO2纳米颗粒及其光催化降解气相苯(英文)[J]. 何霏,马芳,李涛,李光兴. 催化学报. 2013(12)
[2]室温MnOx上O3氧化脱除空气中甲醛[J]. 赵德志,丁天英,李小松,刘景林,石川,朱爱民. 催化学报. 2012(03)
[3]室内空气中氨气对人体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 高亮,路迎双.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11(08)
[4]常温下MnO2/Al2O3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甲苯反应[J]. 龙丽萍,赵建国,杨利娴,付名利,吴军良,黄碧纯,叶代启. 催化学报. 2011(06)
[5]室内空气中氨污染现状[J]. 安平平,黄文鹏.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
[6]Cu/TiO2/SiO2纳米复合薄膜光催化降解氨气性能的研究[J]. 倪小敏,张小俊,金翔,蔡昕,肖修昆,廖光煊.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11)
[7]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汪涵,郭桂悦,周玉莹,梁忠越. 化工进展. 2009(10)
[8]低浓度苯系物在室温下的MnOx/Al2O3催化O3氧化[J]. 王美艳,朱天乐,樊星. 中国环境科学. 2009(08)
[9]纳米TiO2-Ag改性VACF处理氨气研究[J]. 史良俊,许绿丝,陈孟,舒展. 环境工程学报. 2009(06)
[10]Ce0.5-xZr0.5-xBa2xO2负载TiO2光催化降解气相苯[J]. 皮展,蔡黎,钟俊波,龚茂初,陈耀强. 催化学报. 2008(05)
博士论文
[1]甲醛的催化氧化与“存储—氧化”循环脱除甲醛和苯的研究[D]. 王钰.大连理工大学 2014
[2]甲醛脱除的等离子体催化新过程与O3催化氧化[D]. 赵德志.大连理工大学 2012
[3]等离子体催化低温脱除氮氧化物和苯的研究[D]. 范红玉.大连理工大学 2009
[4]富氧条件下烃类选择还原氮氧化物过程研究[D]. 牛金海.大连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1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101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