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底泥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02:59
河湖中的有机污染是现在国内外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90年代末期这种状况有加剧的趋势。这不仅使我国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更为紧缺,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平衡。水环境底泥沉积物在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化学形态和它们的生物学归宿方面都起主要作用。而有机污染物一旦与固体颗粒物结合,其迁移过程中的归宿就又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只有综合研究污染物、水流、底泥及颗粒物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揭示出其中的机理,为污染的控制、防止与治理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同时也为系统地分析和环境的规划奠定基础。本文致力于底泥有机污染物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摘要如下: 首先研究了底泥系统COD污染物赋存状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在不同温度下静态培养实验,发现底泥间隙水中的COD污染物和与之平衡的底泥颗粒固相表面吸附的污染物是底泥系统污染物存在的主要形式。同时,环境温度显著影响底泥间隙水有机污染物的平衡,在温度较低时,间隙水有机污染物所能达到的平衡浓度较低,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较长。 研究了底泥系统的分层特性。通过底泥的分层实验研究,发现底泥间隙水中的污染物具有不同的分层特性...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底泥系统COD污染物生成机理示惫图
图7一2底泥有机污染物对水质影响的概化图Fig.7一2Efl泌etoforganieeontaminantinsedimentonwaterquality图7一2中各变量的意义为Qo一累计量;Ql一随水流的进入量;必一随水流的流出量:Q3一悬浮底泥颗粒扩散出的污染物量:必一挥发量;必一底泥层最上表面向水体的释放量:Q‘一生物降解量;Q厂底泥悬浮过程中释放的间隙水和与间隙水平衡的底泥表面污染物的量。根据质量守恒可得如下物衡方程,Q。=Qz一Q:+Q,一Q、+Q,一Q。+Q:(7一1)方程中的各物理量需要分别予以考虑。(l)累计量Q。大水相中有机污染物COD浓度的累计量是污染物在各种作用下的综合结果,它反映了COD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下式来表示-一‘dc:线=厂’一了~盯(7一2)其中尸一第i相的体积,【L、,其中〔L]为长度的量纲;日一第i相的污染物浓度,[M/L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口细颗粒悬沙浓度垂向分布[J]. 时钟,凌鸿烈. 泥沙研究. 1999(02)
[2]河道冲刷和清水水流河床冲刷率[J]. 王兆印,黄金池,苏德惠. 泥沙研究. 1998(01)
[3]河流底泥冲刷沉降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 褚君达,徐惠慈. 水利学报. 1994(11)
[4]泥沙起动规律[J]. 唐存本. 水利学报. 1963(02)
本文编号:3124717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底泥系统COD污染物生成机理示惫图
图7一2底泥有机污染物对水质影响的概化图Fig.7一2Efl泌etoforganieeontaminantinsedimentonwaterquality图7一2中各变量的意义为Qo一累计量;Ql一随水流的进入量;必一随水流的流出量:Q3一悬浮底泥颗粒扩散出的污染物量:必一挥发量;必一底泥层最上表面向水体的释放量:Q‘一生物降解量;Q厂底泥悬浮过程中释放的间隙水和与间隙水平衡的底泥表面污染物的量。根据质量守恒可得如下物衡方程,Q。=Qz一Q:+Q,一Q、+Q,一Q。+Q:(7一1)方程中的各物理量需要分别予以考虑。(l)累计量Q。大水相中有机污染物COD浓度的累计量是污染物在各种作用下的综合结果,它反映了COD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下式来表示-一‘dc:线=厂’一了~盯(7一2)其中尸一第i相的体积,【L、,其中〔L]为长度的量纲;日一第i相的污染物浓度,[M/L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口细颗粒悬沙浓度垂向分布[J]. 时钟,凌鸿烈. 泥沙研究. 1999(02)
[2]河道冲刷和清水水流河床冲刷率[J]. 王兆印,黄金池,苏德惠. 泥沙研究. 1998(01)
[3]河流底泥冲刷沉降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 褚君达,徐惠慈. 水利学报. 1994(11)
[4]泥沙起动规律[J]. 唐存本. 水利学报. 1963(02)
本文编号:3124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12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