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PAHs)在森林土壤和植物叶中的分布行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5 19:5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是一类危害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化学物质。它可以通过大气的远距离传输作用从污染源到达森林生态系统,之后通过干/湿沉降及各相之间的分配等过程进入森林中的陆地生态系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在森林土壤和植物叶中的分布不仅取决于自身物理化学性质(分子量、亲脂性、疏水性等)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气团的移动、湿沉降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温度变化的改变,会改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环境行为,进而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归趋。干/湿沉降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进入到森林土壤中的重要的途径,也是清除森林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主要途径,而森林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分布。土壤和植物叶本身的性质也影响其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吸附和富集过程。目前很多研究都致力于揭开森林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分布过程的规律,但是森林生态系统环境因素复杂,因此没有明确阐明森林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本文以多环芳烃为目标物质,基于多环芳烃在不同环境森林土壤和植物叶中的分布行为特征研究,进一步开展地理环境条件和介质自身性质对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将阐明多...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6种USB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结构式FigureI.IStrucauesof16priorityPAHsceconrmeaded妙USEPA
质在全球的循环。而且植物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是其进入陆地食物链的第一??步,是野生动物和人类暴露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关键因素口?1。森林中植物叶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途径有W下两种(图1.3)?:?(1)植物从森林止壤中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W-W,?(2)植物从森林大气中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rsw9]。??19??
很多研究己经发现植物叶叶参数,如脂溶性物质的含量、叶表面积、气孔密度、叶??毛及角质层结构会影响植物叶吸收大气中多环芳轻在叶参数不同的植物叶中多环??芳控浓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图1.4所示isw。从图1.4可W看出在不同种类的植物叶??中多环芳炫浓度分布是不同的,说明植物叶参数是影响植物叶吸收多环芳炫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植物叶参数,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植物叶吸收多环芳挖的重要因素,图1.5中展??示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植物叶中巧浓度的相关关系。??Pyrene【IX}?9',<*nn3??10000??—?III,?I??A?行化>doafe々?oomu?巧?sab????B巧??o?Ace?广?sscc?打。rt/m??????SpwAce。??1OO0?-?\?■??Q??to?-???????>??疋?I?1?‘????為?5?1安?25?化??Meafi?tempera化巧於!??图1.5岡围环境温度和植物叶中巧的浓度之间相关性fSD]????Figure?1.5?民elationship?between?ambient?巧mperature?and?accurrmlation?of?Pyrene?in?leaves?柳J??从图1.5中可W看出随着周围环境湿度的升高植物叶中巧的浓度呈现下降庭势,影响??植物叶吸收大气中的多环芳炫。而除了温度,降水、风速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植物叶??吸收大气中多环芳炫的因素。??除了植物叶参数和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的思考[J]. 刘浩,王海棠.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5(03)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J]. 薛永刚,龚平,王小萍,姚檀栋.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2)
[3]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一些研究进展[J]. 王亚韡,蔡亚岐,江桂斌. 中国科学:化学. 2010(02)
[4]Plant Pb Contents in Elevation Zones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J]. BAI Jun-Hong,CUI Bao-Shan, DENG Wei,WANG Qing-Gai and DING Qiu-Yi State Key Lab of Water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ng Normal University, 19 Xinjiekouwa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01 (China).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Appraisal Center of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12 (China). Pedosphere. 2007(02)
[5]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与监测分析方法[J]. 赵文昌,程金平,谢海,马英歌,王文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3)
[6]《斯德哥尔摩公约》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J]. 沈平. 化学教育. 2005(06)
[7]南岭北坡苔藓中多环芳烃的研究[J]. 刘向,张干,刘国卿,李军,彭先芝,张力,李向东,祁士华,邹世春. 中国环境科学. 2005(01)
[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J]. 谢武明,胡勇有,刘焕彬,许振成. 中国环境监测. 2004(02)
[9]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J]. 徐科峰,李忠,何莼,奚红霞,赵月春. 四川环境. 2003(04)
[10]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吴钢,肖寒,赵景柱,邵国凡,李静.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139993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6种USB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结构式FigureI.IStrucauesof16priorityPAHsceconrmeaded妙USEPA
质在全球的循环。而且植物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是其进入陆地食物链的第一??步,是野生动物和人类暴露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关键因素口?1。森林中植物叶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途径有W下两种(图1.3)?:?(1)植物从森林止壤中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W-W,?(2)植物从森林大气中吸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rsw9]。??19??
很多研究己经发现植物叶叶参数,如脂溶性物质的含量、叶表面积、气孔密度、叶??毛及角质层结构会影响植物叶吸收大气中多环芳轻在叶参数不同的植物叶中多环??芳控浓度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图1.4所示isw。从图1.4可W看出在不同种类的植物叶??中多环芳炫浓度分布是不同的,说明植物叶参数是影响植物叶吸收多环芳炫的重要影响??因素除了植物叶参数,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植物叶吸收多环芳挖的重要因素,图1.5中展??示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植物叶中巧浓度的相关关系。??Pyrene【IX}?9',<*nn3??10000??—?III,?I??A?行化>doafe々?oomu?巧?sab????B巧??o?Ace?广?sscc?打。rt/m??????SpwAce。??1OO0?-?\?■??Q??to?-???????>??疋?I?1?‘????為?5?1安?25?化??Meafi?tempera化巧於!??图1.5岡围环境温度和植物叶中巧的浓度之间相关性fSD]????Figure?1.5?民elationship?between?ambient?巧mperature?and?accurrmlation?of?Pyrene?in?leaves?柳J??从图1.5中可W看出随着周围环境湿度的升高植物叶中巧的浓度呈现下降庭势,影响??植物叶吸收大气中的多环芳炫。而除了温度,降水、风速等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植物叶??吸收大气中多环芳炫的因素。??除了植物叶参数和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的思考[J]. 刘浩,王海棠.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5(03)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J]. 薛永刚,龚平,王小萍,姚檀栋.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2)
[3]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一些研究进展[J]. 王亚韡,蔡亚岐,江桂斌. 中国科学:化学. 2010(02)
[4]Plant Pb Contents in Elevation Zones of the Changbai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J]. BAI Jun-Hong,CUI Bao-Shan, DENG Wei,WANG Qing-Gai and DING Qiu-Yi State Key Lab of Water Environment Simulation,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ng Normal University, 19 Xinjiekouwa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01 (China).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Appraisal Center of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12 (China). Pedosphere. 2007(02)
[5]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与监测分析方法[J]. 赵文昌,程金平,谢海,马英歌,王文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6(03)
[6]《斯德哥尔摩公约》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J]. 沈平. 化学教育. 2005(06)
[7]南岭北坡苔藓中多环芳烃的研究[J]. 刘向,张干,刘国卿,李军,彭先芝,张力,李向东,祁士华,邹世春. 中国环境科学. 2005(01)
[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J]. 谢武明,胡勇有,刘焕彬,许振成. 中国环境监测. 2004(02)
[9]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J]. 徐科峰,李忠,何莼,奚红霞,赵月春. 四川环境. 2003(04)
[10]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 吴钢,肖寒,赵景柱,邵国凡,李静.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1(05)
本文编号:3139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139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