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22:12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保持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不力的挑战。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有限资源的矛盾,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得以凸显,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方略,并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列为试点区域,率先在国内进行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探索。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实现现代化成为各地区发展的主题。而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时,20世纪80年代,生态现代化观点一经提出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生态现代化也成为了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关于生态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展开,但多为以欧洲国家为对象的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还不多,尚难以回答生态现代化到底是什么、当前我国典型区域生态现代化水平究竟如何、生态现代化建设水平如何提升的问题。本文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背景,以生态现代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态现代化分析框架
组组织的义务、资 资资组织的义务、资 资 格 格和约束 束束 格和约束 束 图2一1生态现代化分析框架资料来源 :MalinAbers, EeologiealModernisationintheWesternHathour,2001· MalinAberg则在瑞典Malmo市 westernharbour的Bo01住区规划设计与建设中,首先采用了生态现代化分析框架(EMF)分析B001住区规划设计的生态影响因子 (environmenteontingentfaetors,简称ECF)的作用和影响(图3一l);并根据 MaartenHajer所提倡的反省式制度安排思想,提出了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规划组织构成和住区发展组织与作用模式(图2一2)
文第3章“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 (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即KFC,见下图3一l所示)。简而言之,该假设认为工业化既是环境质量的敌人,亦是朋友。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一般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帮助中等收入或富有的地区解决环境问题。为什么?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绿色”,同时人们对绿色治理的期望也在提高。污染水平人均GDP图3一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可以表述为,当工业化处于较低水平时,人类工业化活动造成的环境损害仅限于对资源的影响,生物退化的数量极为有限。伴随工业化的加速,对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强度加大以及工业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其再生能力,废物的产生量和毒性增加。工业化发展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J]. 陈晓红,王陟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9)
[2]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J]. 陈瑜. 财务与金融. 2010(03)
[3]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 陈晓红.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3)
[4]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J]. 陈瑜,陈晓红. 系统工程. 2010(04)
[5]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J]. 朱有志. 新湘评论. 2010(03)
[6]湖南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 陈瑜,马北玲. 求索. 2009(11)
[7]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述评[J]. 陈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8]“两型社会”研究述评[J]. 周栋良,刘茂松.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04)
[9]实践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修亚妹,乔仁生. 价值工程. 2009(08)
[10]“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湖南发展思路探究[J]. 朱翔.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荷兰环境治理[D]. 李彦文.山东大学 2009
[2]走向生态现代化[D]. 杨思涛.复旦大学 2007
[3]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D]. 刘昌寿.同济大学 2007
[4]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及其评价研究[D]. 袁明鹏.武汉理工大学 2003
[5]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 徐铁骏.福建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天津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宁.天津财经大学 2009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D]. 赵文秀.重庆大学 2009
[3]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我国税收政策优化研究[D]. 王雅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西方“生态现代化”探析[D]. 潘好香.山东大学 2008
[5]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徐雁.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D]. 张晓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 刘海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6
[8]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D]. 封新林.安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0251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生态现代化分析框架
组组织的义务、资 资资组织的义务、资 资 格 格和约束 束束 格和约束 束 图2一1生态现代化分析框架资料来源 :MalinAbers, EeologiealModernisationintheWesternHathour,2001· MalinAberg则在瑞典Malmo市 westernharbour的Bo01住区规划设计与建设中,首先采用了生态现代化分析框架(EMF)分析B001住区规划设计的生态影响因子 (environmenteontingentfaetors,简称ECF)的作用和影响(图3一l);并根据 MaartenHajer所提倡的反省式制度安排思想,提出了基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规划组织构成和住区发展组织与作用模式(图2一2)
文第3章“两型社会”背景下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 (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即KFC,见下图3一l所示)。简而言之,该假设认为工业化既是环境质量的敌人,亦是朋友。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贫困地区—一般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帮助中等收入或富有的地区解决环境问题。为什么?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变得越来越“绿色”,同时人们对绿色治理的期望也在提高。污染水平人均GDP图3一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倒U型关系可以表述为,当工业化处于较低水平时,人类工业化活动造成的环境损害仅限于对资源的影响,生物退化的数量极为有限。伴随工业化的加速,对农业和其他资源开发强度加大以及工业的快速增长,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其再生能力,废物的产生量和毒性增加。工业化发展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J]. 陈晓红,王陟昀.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9)
[2]中部六省生态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J]. 陈瑜. 财务与金融. 2010(03)
[3]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不断 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 陈晓红. 湖南社会科学. 2010(03)
[4]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J]. 陈瑜,陈晓红. 系统工程. 2010(04)
[5]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J]. 朱有志. 新湘评论. 2010(03)
[6]湖南两型社会发展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 陈瑜,马北玲. 求索. 2009(11)
[7]生态现代化理论研究述评[J]. 陈瑜.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8]“两型社会”研究述评[J]. 周栋良,刘茂松.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04)
[9]实践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 修亚妹,乔仁生. 价值工程. 2009(08)
[10]“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湖南发展思路探究[J]. 朱翔.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博士论文
[1]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荷兰环境治理[D]. 李彦文.山东大学 2009
[2]走向生态现代化[D]. 杨思涛.复旦大学 2007
[3]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D]. 刘昌寿.同济大学 2007
[4]可持续发展环境政策及其评价研究[D]. 袁明鹏.武汉理工大学 2003
[5]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政策研究[D]. 徐铁骏.福建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天津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宁.天津财经大学 2009
[2]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D]. 赵文秀.重庆大学 2009
[3]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我国税收政策优化研究[D]. 王雅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西方“生态现代化”探析[D]. 潘好香.山东大学 2008
[5]上海生态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徐雁.华东师范大学 2007
[6]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D]. 张晓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D]. 刘海丽.山东师范大学 2006
[8]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D]. 封新林.安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10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10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