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干旱区额济纳盆地地质生态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20:49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本身生态环境的脆弱,加上过去几十年间土地的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强烈开发利用,使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现象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大我国东西部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最终也将会影响到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西北大开发”的重大举措,将对缩小东西部差距,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巩固社会稳定、民族间的团结起着重大作用。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荒漠平原,是内蒙古西部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条件异常脆弱。六十年代以来,流入盆地内的地表水量减少,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而日趋恶化,昔日曾是一片繁华景象的居延绿洲,而今水源枯竭、湖泊干涸、弃耕地连片,黄沙广覆,土地荒漠化、植被退化的现象触目惊心。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下游额济纳盆地的生态退化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学术界,乃至国际上关注的热点。 在额济纳盆地乃至整个西北干旱区,作为生态环境基本成分的植物群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特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不仅决定着动物的分布、迁移规律,更是通过对局部气候特征、水热交换的控制作...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方法和判断裸地的标准不同,数据因此有所出入,但仍可以看出,河岸子系统生态退化速度.惊人。由于河岸带的景观变化主要集中在它与戈壁交界处,即其边缘地段,因此,从宏观上看,河岸带向戈壁带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绿洲范围变小,不断向内萎缩zll!(图3一3)。表3一3额济纳盆地1987年与1996年各类植被面积对比(引自文献【20])肠ble3一3Contrastofve郎tationalproportionniEiinabasinbewteen1987and1996植俞、,、、逻星如”嘿1996年1987年面积(耐)占研究区面积(%)面积(km,)占研究区面积(%)面积变化(腼.)变化百分率(%)124.91188.610.58·63.7一33.773.545.0oo+6.22+21.28胡杨林密集的长势良好80.150.264.78·5.63.23一.93长势良好177.77156.600.48+21.17+13.52稀疏的长势一般71.0869.120.21+1.96+2.84长势较好}27928红柳}长势一般855.33326.29976.21.003.0047.01一120.87一14.40荒漠河岸林一12.38退化枯死277.25252.22芦苇-222一-.62长势较好长势一般的稀芦苇217.13265,45+25.03一8.32+9.92一18.20252.75474.8005】一6,77低植湿地长势较好2M().22263.0886!。23.89梭梭长势一般极稀疏或退化枯死以沙堆红柳为主夹白刺以白束叨为主夹骆驼刺406.2786.19一379.99一8.331580.051898.82一318.77一16.79红柳、白刺混生395.32383.46+11.86+.300荒漠植被58.920.380.110.250.550.220.862.630.850.670.780.621.254.861.220.181.3216.7463.280.780.82l,460.812.425.841.180.191.3320
相关研究证明:在水分严重不足、土壤中资源极端匾乏的干早、半干早荒漠区,地表植物群落的分布是不连续,覆盖率通常小于60%141,并且其分布具有高度的非均匀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都表现出植被斑块和裸地两相镶嵌的特点1741(图3一6)。在区域上主要呈现为戈壁或沙漠带与绿洲的两相镶嵌;而在戈壁或沙漠带内,在面积广大的裸地上也散布着植株密集、盖度较高的小“岛屿”(植被斑块);即使在斑块内部也具有植物和空地相镶嵌的特点。自然条件下,由于生态因子处于动态变化中,使得植物群落的演替始终存在,作为其形态学表现的植被斑块格局也因此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群落演替的极端情况是植被全部消亡,转化为裸地,或在裸地内形成新的植物群落,这种演替在形态上就表现为植被斑块和裸地间的相互转化,即植被斑块格局的演化。从宏观时空尺度看,植被斑块格局的演化表现为全球范围内荒漠的扩展或收缩。而在荒漠区内部,由于植被斑块稳定性差,植被斑块与裸地间的转换更为频繁。这种变化是由众多大小斑块的不断破碎、消亡及重新形成所构成,如区域上绿洲的萎缩和分解,戈壁带内植被小斑块的破碎和消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地境及物种地境稳定层[J]. 徐恒力,孙自永,马瑞. 地球科学. 2004(02)
[2]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生存域研究[J]. 徐恒力,汤梦玲,马瑞. 地球科学. 2003(05)
[3]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孙自永,马瑞,周爱国,甘义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01)
[4]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浅谈[J]. 王从祥,杨斌,张尚坤,刘书才,易辉. 山东地质. 2002(05)
[5]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J]. 刘学录,任继周,张自和. 草业学报. 2002(03)
[6]不同退化红砂荒漠草地的水分分配格局[J]. 王彦荣,曾彦军,张宝林,塔拉腾.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8)
[7]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研究[J]. 郭铌,杨兰芳,王涓力. 高原气象. 2002(03)
[8]SPAC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干旱区研究应用初探[J]. 贡璐,潘晓玲,常顺利,张旭. 新疆环境保护. 2002(02)
[9]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J].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5)
[10]干旱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以黑河流域为例[J]. 王根绪,程国栋. 中国沙漠. 2002(02)
本文编号:3215117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方法和判断裸地的标准不同,数据因此有所出入,但仍可以看出,河岸子系统生态退化速度.惊人。由于河岸带的景观变化主要集中在它与戈壁交界处,即其边缘地段,因此,从宏观上看,河岸带向戈壁带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绿洲范围变小,不断向内萎缩zll!(图3一3)。表3一3额济纳盆地1987年与1996年各类植被面积对比(引自文献【20])肠ble3一3Contrastofve郎tationalproportionniEiinabasinbewteen1987and1996植俞、,、、逻星如”嘿1996年1987年面积(耐)占研究区面积(%)面积(km,)占研究区面积(%)面积变化(腼.)变化百分率(%)124.91188.610.58·63.7一33.773.545.0oo+6.22+21.28胡杨林密集的长势良好80.150.264.78·5.63.23一.93长势良好177.77156.600.48+21.17+13.52稀疏的长势一般71.0869.120.21+1.96+2.84长势较好}27928红柳}长势一般855.33326.29976.21.003.0047.01一120.87一14.40荒漠河岸林一12.38退化枯死277.25252.22芦苇-222一-.62长势较好长势一般的稀芦苇217.13265,45+25.03一8.32+9.92一18.20252.75474.8005】一6,77低植湿地长势较好2M().22263.0886!。23.89梭梭长势一般极稀疏或退化枯死以沙堆红柳为主夹白刺以白束叨为主夹骆驼刺406.2786.19一379.99一8.331580.051898.82一318.77一16.79红柳、白刺混生395.32383.46+11.86+.300荒漠植被58.920.380.110.250.550.220.862.630.850.670.780.621.254.861.220.181.3216.7463.280.780.82l,460.812.425.841.180.191.3320
相关研究证明:在水分严重不足、土壤中资源极端匾乏的干早、半干早荒漠区,地表植物群落的分布是不连续,覆盖率通常小于60%141,并且其分布具有高度的非均匀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都表现出植被斑块和裸地两相镶嵌的特点1741(图3一6)。在区域上主要呈现为戈壁或沙漠带与绿洲的两相镶嵌;而在戈壁或沙漠带内,在面积广大的裸地上也散布着植株密集、盖度较高的小“岛屿”(植被斑块);即使在斑块内部也具有植物和空地相镶嵌的特点。自然条件下,由于生态因子处于动态变化中,使得植物群落的演替始终存在,作为其形态学表现的植被斑块格局也因此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群落演替的极端情况是植被全部消亡,转化为裸地,或在裸地内形成新的植物群落,这种演替在形态上就表现为植被斑块和裸地间的相互转化,即植被斑块格局的演化。从宏观时空尺度看,植被斑块格局的演化表现为全球范围内荒漠的扩展或收缩。而在荒漠区内部,由于植被斑块稳定性差,植被斑块与裸地间的转换更为频繁。这种变化是由众多大小斑块的不断破碎、消亡及重新形成所构成,如区域上绿洲的萎缩和分解,戈壁带内植被小斑块的破碎和消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植物地境及物种地境稳定层[J]. 徐恒力,孙自永,马瑞. 地球科学. 2004(02)
[2]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生存域研究[J]. 徐恒力,汤梦玲,马瑞. 地球科学. 2003(05)
[3]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 孙自永,马瑞,周爱国,甘义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01)
[4]农业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浅谈[J]. 王从祥,杨斌,张尚坤,刘书才,易辉. 山东地质. 2002(05)
[5]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要素及其成因类型[J]. 刘学录,任继周,张自和. 草业学报. 2002(03)
[6]不同退化红砂荒漠草地的水分分配格局[J]. 王彦荣,曾彦军,张宝林,塔拉腾.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8)
[7]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研究[J]. 郭铌,杨兰芳,王涓力. 高原气象. 2002(03)
[8]SPAC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干旱区研究应用初探[J]. 贡璐,潘晓玲,常顺利,张旭. 新疆环境保护. 2002(02)
[9]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J].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5)
[10]干旱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以黑河流域为例[J]. 王根绪,程国栋. 中国沙漠. 2002(02)
本文编号:3215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1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