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年来中国农林地空间格局重建及其碳排放核算
发布时间:2021-06-16 02:51
人类土地利用活动改变了地球陆地表层的生物地球物理机制和生物地球化学机制,进而显著地影响了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效应,随着人口不断膨胀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这种影响愈加明显。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约有42%~68%的土地覆被受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影响,而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导致的全球碳排放高达177Pg,除化石燃料燃烧和水泥生产产生大量碳排放外,人类的LUCC活动业已成为引起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子,其影响远远超过了自然变化影响的速率和程度。因此,准确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LUCC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变化,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历史时期LUCC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输入参数,重建长时间序列的历史土地覆被数据对研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预测由其产生的碳储量和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估算国家尺度历史土地利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为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分担气候变化责任提供数据支持方面具有重大现实需求。本研究以近300年来中国农林地空间格局重建及其碳排放核算为核心,...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区位和地形图??农林地主要包含了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等地类,但因数量??规模之大与格局变动之剧,耕地和林地的时空变化决定和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土地空局和的主,因此,研究的农地
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波动阶段和建国初期的剧烈增长阶段后,增长至??144.22xl〇4km2?(曹雪等,2014);同时,森林面积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109.02M04km2?(何凡能等,2007),变化趋势见下图1-2。??300?c?????耕地——林地?人口?M??A?/?-】'??S?250?■§??|2〇〇?-?、、、?J??‘?、、、、'、、J?4??.4??1〇〇?-????50???■?2??0??1?1?1?1?1?1?0??1660?1710?1760?1810?1860?1910?1960?年份??注:耕地、林地和人口数据分别来自曹雪等(20]3)、何凡能等(2007)和潘倩等(2013)??图1-?2近300年耕地、林地和人口变化趋势??受人口膨胀对粮食、木材以及薪炭需求的驱动,历史时期大量森林被砍伐或??被垦殖为耕地,历史耕地拓垦和林地退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现在空间上呈??现“耕进林退”的一致现象(葛全胜等,2008a)。同时,土地开垦为耕地或森林砍??伐活动会清除地表的原生植被,移走的用作不同用途的生物量最终以不同氧化速??率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圈,遗留原地的枯枝落叶在分解者的分解和氧化作用下??进入土壤,增加土地有机碳库的来源;此外,垦殖和砍伐活动改变了土壤表层的??植被覆盖状态,雨水的冲刷和侵蚀直接作用于裸露的土壤,加之耕作活动对土壤??不断的翻耕搅拌
记模型分省核算不同干扰情景下的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具体的研究思路采用“数据收集——格局重建——效应分析”的研究模式,具??体如下图1-3所示:??_收集:?|格局雌分析:??属性数据(历史人口、?耕地空间格局(模型构?历史自然植被情景构建??耕地、林地等)一空间?^建、参数校验、结果检??_推算土地利用变化率??数据(居民点、河流水?验与输出)一林地空间?一修正植被和土壤碳密??系、地形地貌、气候、?格局(模型构建、参数?度一研制干扰响应曲线??植被、地形图等)?校验,结果检验与输出)?一历史碳排放核算??图1-?3研究思路??1.3.3技术路线??本研宄的总体技术流程包括以下几部分:??(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两百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估算与空间重建[J]. 林忆南,金晓斌,杨绪红,龙瀛,周寅康. 地理学报. 2017(03)
[2]公元733年河湟谷地耕地分布格局重建[J]. 吴致蕾,刘峰贵,陈琼,周强,杨登兴. 资源科学. 2017(02)
[3]开垦年限对松嫩碱化草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韩可欣,禹朴家,韩东亮,贾宏涛. 土壤通报. 2017(01)
[4]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的再估算[J]. 李美娇,何凡能,刘浩龙. 地理研究. 2016(12)
[5]北宋路域耕地面积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J]. 何凡能,李美娇,刘浩龙. 地理学报. 2016(11)
[6]基于分层分区法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的网格化重建[J]. 魏希文,缪丽娟,江源,Nath Reshmita,崔雪锋. 地理学报. 2016(07)
[7]DREAM算法分析地下水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J]. 杨运,吴吉春,骆乾坤,吴剑锋. 地质论评. 2016(02)
[8]清代中期建设用地数据恢复与空间网格化重建:方法与实证[J]. 林忆南,金晓斌,杨绪红,龙瀛,郭贝贝,韩娟,周寅康. 地理研究. 2015(12)
[9]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J]. 刘淑娟,张伟,王克林,苏以荣. 生态学报. 2016(17)
[10]Reconstru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Cropland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Methods and Case Study[J]. YANG Xuhong,GUO Beibei,JIN Xiaobin,LONG Ying,ZHOU Yink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5)
博士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杭州湾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D]. 孙善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32208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1中国区位和地形图??农林地主要包含了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农用地等地类,但因数量??规模之大与格局变动之剧,耕地和林地的时空变化决定和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土地空局和的主,因此,研究的农地
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波动阶段和建国初期的剧烈增长阶段后,增长至??144.22xl〇4km2?(曹雪等,2014);同时,森林面积下降到历史的最低点??109.02M04km2?(何凡能等,2007),变化趋势见下图1-2。??300?c?????耕地——林地?人口?M??A?/?-】'??S?250?■§??|2〇〇?-?、、、?J??‘?、、、、'、、J?4??.4??1〇〇?-????50???■?2??0??1?1?1?1?1?1?0??1660?1710?1760?1810?1860?1910?1960?年份??注:耕地、林地和人口数据分别来自曹雪等(20]3)、何凡能等(2007)和潘倩等(2013)??图1-?2近300年耕地、林地和人口变化趋势??受人口膨胀对粮食、木材以及薪炭需求的驱动,历史时期大量森林被砍伐或??被垦殖为耕地,历史耕地拓垦和林地退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现在空间上呈??现“耕进林退”的一致现象(葛全胜等,2008a)。同时,土地开垦为耕地或森林砍??伐活动会清除地表的原生植被,移走的用作不同用途的生物量最终以不同氧化速??率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圈,遗留原地的枯枝落叶在分解者的分解和氧化作用下??进入土壤,增加土地有机碳库的来源;此外,垦殖和砍伐活动改变了土壤表层的??植被覆盖状态,雨水的冲刷和侵蚀直接作用于裸露的土壤,加之耕作活动对土壤??不断的翻耕搅拌
记模型分省核算不同干扰情景下的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具体的研究思路采用“数据收集——格局重建——效应分析”的研究模式,具??体如下图1-3所示:??_收集:?|格局雌分析:??属性数据(历史人口、?耕地空间格局(模型构?历史自然植被情景构建??耕地、林地等)一空间?^建、参数校验、结果检??_推算土地利用变化率??数据(居民点、河流水?验与输出)一林地空间?一修正植被和土壤碳密??系、地形地貌、气候、?格局(模型构建、参数?度一研制干扰响应曲线??植被、地形图等)?校验,结果检验与输出)?一历史碳排放核算??图1-?3研究思路??1.3.3技术路线??本研宄的总体技术流程包括以下几部分:??(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两百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估算与空间重建[J]. 林忆南,金晓斌,杨绪红,龙瀛,周寅康. 地理学报. 2017(03)
[2]公元733年河湟谷地耕地分布格局重建[J]. 吴致蕾,刘峰贵,陈琼,周强,杨登兴. 资源科学. 2017(02)
[3]开垦年限对松嫩碱化草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韩可欣,禹朴家,韩东亮,贾宏涛. 土壤通报. 2017(01)
[4]北宋中期路域耕地面积的再估算[J]. 李美娇,何凡能,刘浩龙. 地理研究. 2016(12)
[5]北宋路域耕地面积重建及时空特征分析[J]. 何凡能,李美娇,刘浩龙. 地理学报. 2016(11)
[6]基于分层分区法的中国历史耕地数据的网格化重建[J]. 魏希文,缪丽娟,江源,Nath Reshmita,崔雪锋. 地理学报. 2016(07)
[7]DREAM算法分析地下水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J]. 杨运,吴吉春,骆乾坤,吴剑锋. 地质论评. 2016(02)
[8]清代中期建设用地数据恢复与空间网格化重建:方法与实证[J]. 林忆南,金晓斌,杨绪红,龙瀛,郭贝贝,韩娟,周寅康. 地理研究. 2015(12)
[9]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固碳效益评价[J]. 刘淑娟,张伟,王克林,苏以荣. 生态学报. 2016(17)
[10]Reconstru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Cropland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Methods and Case Study[J]. YANG Xuhong,GUO Beibei,JIN Xiaobin,LONG Ying,ZHOU Yink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5)
博士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杭州湾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模拟[D]. 孙善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32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3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