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21:22
  “生态语境”的流行是以人类对自身实践活动负面价值的深切反思和幡然醒悟为前提的,它源于生态危机的全球化、生态运动的日益高涨和生态理论的不断深化,后现代哲学和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则对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需要异质文化的支持,作为异于西方文化又具有浓郁生态学特质的庄子哲学与此要求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国内外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阐释了庄子哲学与生态哲学尤其是与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契合,但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因此,在生态语境下诠释庄子哲学,是一项兼具价值性和前沿性的工作。本文力图在尊重和贴近《庄子》文本的前提下寻求庄子“原生态”的生态智慧,并在现代生态语境下对这些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希望这一工作能够在理论上为庄子哲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生态理论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实践上为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文化依据。本文主要从庄子的本体论、天人论、认识论、科技观、人生观五个方面解读庄子哲学的生态意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生态语境研究的问题视域、庄子哲学生态语境转化的可能性,分析国内外生态哲学、庄子哲学以及生态语境下的庄学研究现状,并阐述本... 

【文章来源】:河北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2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生态语境研究的问题视域
        1.1.1 生态危机的全球化
        1.1.2 生态运动的方兴未艾
        1.1.3 生态理论的日益深化
        1.1.4 后现代哲学的推波助澜
        1.1.5 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
    1.2 庄子哲学生态语境转换的可能性
        1.2.1 庄子哲学的生态学特质
        1.2.2 生态哲学发展对异质文化的渴求
    1.3 国内外生态视域下庄学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国内生态视域下庄学研究现状
        1.3.2 国外生态视域下庄学研究现状
        1.3.3 目前生态语境下庄学研究的总体评价
    1.4 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1.4.1 理论价值和意义
        1.4.2 现实价值和意义
    1.5 方法论说明与基本框架
        1.5.1 方法论说明
        1.5.2 基本框架
第2章 道法自然
    2.1 “道”与“德”:庄子生态智慧的本体论基础
        2.1.1 庄子之道
        2.1.2 庄子之德
    2.2 庄子之道的生态学意蕴
        2.2.1 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平等价值观与内在价值论
        2.2.2 顺物自然、无为为益、处物不伤的生态方法论
        2.2.3 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理念
第3章 天人之论
    3.1 天人合一概述
        3.1.1 天人合一的含义
        3.1.2 “天人之学”概述
    3.2 庄子之天及天人关系
        3.2.1 “天”的含义
        3.2.2 天人关系
    3.3 庄子“人与天一”思想的生态学价值
        3.3.1 “人与天一”与生态平等理念
        3.3.2 “人与天一”与生态价值之争
        3.3.3 “人与天一”与生态审美情怀
    3.4 庄子“人与天一”思想的生态学局限
        3.4.1 理论上的“曲高和寡”与实践上的“凌空蹈虚”
        3.4.2 理论上的消极无为与实践上的无所作为
        3.4.3 政治伦理意蕴的浓厚与生态科学意义的缺失
第4章 道性思维
    4.1 道性思维的主旨
        4.1.1 道性及道性思维的主旨
        4.1.2 道性思维的生态学意蕴
    4.2 感知的有限与无限
        4.2.1 感知的有限
        4.2.2 感知的无限
        4.2.3 感知的有限与无限的生态学意蕴
    4.3 道的不可言与不得不言
        4.3.1 道不可言
        4.3.2 道不得不言
        4.3.3 道的不可言与不得不言的生态学意蕴
    4.4 道的不可知与可知
        4.4.1 道的不可知
        4.4.2 道的可知
        4.4.3 道的不可知与可知的生态学意蕴
第5章 道技之辨
    5.1 庄子科技观的哲学基础及其科技思想
        5.1.1 庄子科技观的哲学基础
        5.1.2 庄子的科技思想
    5.2 庄子的知识观:世俗之知和体道之知
        5.2.1 世俗之知
        5.2.2 体道之知
        5.2.3 庄子知识观的生态学意蕴
    5.3 庄子的技术观:工具之技与通道之技
        5.3.1 工具之技
        5.3.2 通道之技
        5.3.3 庄子技术观的生态学意蕴
    5.4 庄子科技观的整体评价
        5.4.1 积极作用
        5.4.2 消极影响
第6章 人生之困——庄子人生哲学的生态学解读(一)
    6.1 庄子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6.1.1 社会背景
        6.1.2 经济背景
        6.1.3 环境因素
        6.1.4 哲学基础
        6.1.5 文化背景
    6.2 庄子的人生困境思想
        6.2.1 命运之困
        6.2.2 社会之困
        6.2.3 自我之困
        6.2.4 环境之困
        6.2.5 人生之悲
    6.3 庄子的人生境界论
        6.3.1 自然之人
        6.3.2 世俗之人
        6.3.3 修道之人
        6.3.4 体道之人
第7章 逍遥之游——庄子人生哲学的生态学解读(二)
    7.1 命运之困的解脱
        7.1.1 认命安命
        7.1.2 安于死生存亡
        7.1.3 安于穷达贫富
        7.1.4 安于是非毁誉
    7.2 社会之困的解脱
        7.2.1 时困之解
        7.2.2 仁害之除
    7.3 自我之困的解脱
        7.3.1 形体自由或身之游的实现
        7.3.2 精神自由或心之游的实现
    7.4 生态之困的摆脱
        7.4.1 “至德之世”、“建徳之国”的生态社会理想
        7.4.2 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态人格理想
结语:理论与现实之间
附录1:浅层生态学与深层生态学主要观点比较
附录2:深层生态学与庄子生态智慧主要观点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252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52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