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碳纤维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黑臭水体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演变特征

发布时间:2021-07-04 03:55
  为了探讨碳纤维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黑臭水体过程中,生长环境对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演变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接种污泥以及设备内不同处理阶段的活性污泥、碳纤维膜上的细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挂膜的进行,设备内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类逐渐减少,与接种污泥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越来越大,但是碳纤维膜E样品与稳定期D样品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较小。优势细菌菌群分析结果表明,在门类水平上达到20门以上,优势细菌种群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的细菌为主,相对丰度约为75%~95%;纲类水平也达到20纲以上,主要以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为主。设备内活性污泥和碳纤维上的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均高于接种污泥,梭菌纲含量低于接种污泥,说明采用活性污泥进行接种挂膜,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文章来源】:人民珠江. 2020,41(08)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碳纤维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黑臭水体过程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演变特征


Venn分析

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碳纤维,设备


采用碳纤维生物接触氧化设备处理黑臭水体,该设备由4个好氧池组成,每个池子的有效容积均为15 m3,试验工艺流程见图1。黑臭水体经细格栅处理后依次进入4个好氧池后出水。每格处理池之间过水采用对角流方式避免短流,设备顶部进水顶部出水,4个好氧池底部均设有排泥口并安装曝气盘,定时监测溶解氧浓度。每个池子内均放置1个碳纤维模块,每个模块设置144根碳纤维,每根长2 m。定期取设备的进水、出水,分析其水质。试验所用碳纤维生产厂家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碳纤维比表面积为1 000~3 000 m2/g,单位束长度为20 cm,总宽度为40 cm,每根碳纤维量为62 g,稳定性高、质轻、机械强度大,寿命达10~15 a。

层序,群落,聚类分析,微生物


Venn图可以比较直观地表现环境样品的OTU数目组成相似性及重叠情况,可用于统计多个样品中所共有和独有的OTUs数目[17]。本文分析时,选用相似水平为97%的OTUs样品表,由图3可见,A、B、C、D和E样品的OTUs总数分别为912、728、973、897和780个,OTUs独有数分别为30、11、12、5和5个,说明接种污泥多样性最丰富,这主要是由于应急水质处理站处理的污水中含有更多更复杂的污染物。图3 Venn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碳纤维生态草技术协同曝气对黑臭水体的修复[J]. 樊开青,徐炎华,章子昂,朱晓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3)
[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填料的研究进展[J]. 许浩浩,吕伟娅.  人民珠江. 2019(03)
[3]SMB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脱氮效能及其微生物多样性[J]. 敬双怡,李岩,于玲红,杨文焕,朱浩君,李卫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9(01)
[4]不同纤维材料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J]. 杜娟娟.  水电能源科学. 2018(09)
[5]生物接触氧化-潜流型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J]. 聂发辉,黄敏峰,鲁秀国,刘占孟.  应用化工. 2018(10)
[6]生活污水处理厂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J]. 曾涛涛,蒋小梅,韩科昌,陈胜兵,周耀辉,刘海燕.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7]高通量测序法表征潜流人工湿地中不同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特征[J]. 房昀昊,彭剑峰,宋永会,张盼月,石国强.  环境科学学报. 2018(03)
[8]不同生物过滤系统铵态氮转化速率及生物膜特性分析[J]. 周洪玉,韩梅琳,仇天雷,高敏,孙兴滨,王旭明.  环境科学. 2017(06)
[9]基于不同测序技术的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菌分析[J]. 蔡言安,李冬,毕学军,曾辉平,张杰.  中国环境科学. 2016(06)
[10]城市污水A2/O移动床生物膜工艺菌群结构分析[J]. 肖可可,周律,贺北平,钱亮,万硕,曲利平,黄东辉.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9)

博士论文
[1]污水厂二级出水深度处理O3+MBSF工艺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研究[D]. 李思敏.太原理工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沙门氏菌的保护性实验研究[D]. 李琼燕.吉林农业大学 2019
[2]强化脱氮人工湿地处理分散养猪冲洗水特性研究[D]. 宋爱红.长安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63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63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