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EDI法去除与回收废水中Cr(Ⅵ)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00:03
  六价铬,Cr(Ⅵ),毒性极大,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的“三致物”。电镀行业产生大量含Cr(Ⅵ)废水,这些废水主要来自镀件漂洗、电镀槽液拖曳和失效的铬酸钝化液。如果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含Cr(Ⅵ)废水,将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去除废水中的Cr(Ⅵ)。此外,Cr(Ⅵ)价格很高,如果能在去除废水中的Cr(Ⅵ)的同时加以回收再利用对工业企业非常有实际意义。目前用于处理含Cr(Ⅵ)废水的技术各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还原一沉淀法产生的大量污泥带来二次污染问题;吸附法使用的多数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较小,吸附速率低,且不易再生;离子交换法中树脂再生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药剂,且操作复杂,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运行成本高;反渗透技术和电渗析技术(ED)处理低浓度Cr(Ⅵ)废水时,处理出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总之,采用现有的技术处理含Cr(Ⅵ)废水时,很难在去除和回收两方面同时满足环境要求。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一种能够同时去除并回收低浓度废水中Cr(Ⅵ)的新方法——电去离子法(EDI)。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间歇EDI技术、连续EDI技术、和EDI-ED复合技术。间歇ED...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EDI法去除与回收废水中Cr(Ⅵ)的研究


电渗析装置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布情况:(a)通电前,伪)通电后

铬酸,阳极液,阳极室,储槽


3.3.2EDI一ED装置EDI一ED实验装置见图3一2。该装置由两部分构成:EDI部分和ED部分。其中EDI装置除了阳极液的循环方式发生变化,其余部分与前述装置完全一致。ED部分的基本组成与EDI相似,即三室结构,两张离子交换膜,相同的电极材料。最大的差别有二:其一是ED的淡化室不填充树脂;其二是ED淡化室的厚度是5~,即两张膜之间的距离是5~。其它部分的几何结构与EDI完全一致。EDI与ED的结合依靠一个铬酸液的循环系统:在EDI装置和ED装置之间ED!Un云t EDUnit}}}lll…… ……}’ ’…… 住mU.n图3一 2EDI一ED装置简图 Figure3.2ExPerimentalset一 uPforEDI一ED.设一个铬酸液储槽,槽内安装一台微型潜水泵,潜水泵把铬酸液自下而上打进ED装置的淡化室作进水,ED淡化室出来的铬酸液作为EDI的阳极液进入阳极室,从EDI阳极室出来的铬酸液回到储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和ED各自有独立的电源提供直流电。EDI和ED的阴极液都采用稀硫酸EDI体积

树脂颗粒,树脂相,迁移途径,离子


alternatingthroughtheinterstitialliquidandtheresinPartieles;(2)solelythroughtheresin Particles;(3)solelythroughtheinterstitialliquid.离子受电场作用在树脂相内的迁移主要有三种途径(见图4一2):(i)仅通过彼此接触的树脂颗粒迁移;(ii)仅通过树脂颗粒间隙的溶液迁移;(iii)交替通过树脂颗粒和间隙溶液迁移1145,’461。当树脂颗粒间隙溶液的离子浓度很低时,途径(i)为离子在树脂相的主要迁移方式;当树脂颗粒间隙溶液的离子浓度很高时,途径(ii)为离子在树脂相的主要迁移方式。受电场作用的离子在树脂床内的迁移可以用Nemst一Plank方程表达11礴6-,481,见式4一7:Ni=DdCs山+z,C‘u‘grad中+vC‘(4一7)式4一7的右边有三项,第一项代表由离子在树脂相内浓度梯度引起的离子扩散迁移


本文编号:3280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80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a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