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4 12:39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加之城市人口老龄化,城市高温热浪及其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重点通过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结合数值模拟,揭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高温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上海作为典型城市研究城市热岛、高温热浪及其人体健康的影响,开发和完善高温热浪与人体健康影响的预警技术。研究表明:(1)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连续5天以上长时间的热浪过程频发区。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的这种“增-减-增”的趋势,但近年来绝大多数城市呈现增温趋势。不同地域的高温呈现不同的季节内分布特征,高温出现的早晚和强度有明显差别。(2)上海夏季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和热日城区和郊区各站点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区站点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郊区站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已经超过了区域气候变暖幅度,城市热岛效应使中心城区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具有更多的热日天数、更高的极端最高气温、更长的高温持续时间,但是大范围的高温比例并没增加。(3)人体与环境的热量平衡模型,全面考虑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热物理和热生理过程,由热平衡模型导出的体感温度从理论上来说更能够衡量人体在环境中的热舒适状况。体感温度和人群超...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


,全国主要省会城市年平均高温日数分布(单位:d)(,951一2005)

过程图,热浪,省会城市,过程


日数差别很大,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温分布区。从热浪过程分布来看(图3.2),高温热浪过程也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而长时间(连续5天以上)的热浪过程则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地区(图3.2右图)。从高温热浪的区域特点来看: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1951一2005年55年间共出现高温日数分别只有29天、21天和34天,年平均高温日数只有0.5天、0.3天和0石天。但是极端最高温度并不低,长春、沈阳极端最高温度分别为38.0℃(1951年7月9日)、38.3℃(1952年7月18日),哈尔滨90年代以后极端最高气温两破记录,

分布图,高温日数,相对变率,省会城市


3.2.2年高温日数的相对变率平均相对变率凡的大小可以表征高温日数的稳定性,变率越小表示年高温日数越稳定少变。由图3.3可以看出,年平均高温日数相对变率与年平均高温日数呈反位相。年平均高温日数多的城市平均相对变率小,而年平均高温日数相对小的城市,平均相对变率大。因而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省会城市高温相对变化率比较大,而高温日数相对多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高温相对变化率小。l二月踢刃肠图3.3全国主要省会城市高温日数相对变率分布图(单位:%)3.2.3年高温日数时间演变特征分析全国主要省会城市55年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趋势系数(图3.4),可以发现高温日数趋势总体上呈现有升有降趋势。其中东南沿海城市上海、杭州、福州、广州等呈现增加趋势,东北至西南一线呈现减少趋势,而华北、西北城市又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广州、福州、上海、天津呈现比较明显的增加趋势(通过信度为0.05的检验),而贵阳、长沙、郑州、济南显现比较明显的减少趋势(通过信度为0.05的检验)。全国历年高温日数变化自东南向西北呈现出的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热力粗糙度引入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初步应用[J]. 周荣卫,蒋维楣,刘罡,郭文利,王晓云.  大气科学. 2007(04)
[2]多尺度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系统[J]. 蒋维楣,王咏薇,刘罡,刘红年,周荣卫,欧阳琰,王学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3]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何晓凤,蒋维楣,陈燕,刘罡.  地球物理学报. 2007(01)
[4]人为热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J]. 蒋维楣,陈燕.  大气科学. 2007(01)
[5]广州盛夏高温频数异常分析[J]. 刘燕,程正泉,蔡安安.  热带气象学报. 2006(06)
[6]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夏季高温的影响[J]. 郑祚芳,范水勇,王迎春.  应用气象学报. 2006(S1)
[7]城市建筑物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J]. 陈燕,蒋维楣.  高原气象. 2006(05)
[8]城市小区气象条件与污染扩散精细预报研究[J]. 苗世光,张朝林,江晓燕,高华.  环境科学学报. 2006(10)
[9]陕西夏季高温的统计特征分析[J]. 蔡新玲,高红燕,胡琳,王越.  陕西气象. 2006(05)
[10]北京地区夏季城市气候趋势和环境效应的分析研究[J]. 刘熙明,胡非,李磊,王郁.  地球物理学报. 2006(03)



本文编号:3300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00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d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