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催化裂化(FCC)再生过程NO x 生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3 13:35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氮氧化物(NOx)引起的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流化催化裂化(FCC)再生过程产生的NOx占整个炼油过程NOx排放的50%;探明该过程NOx生成机理对于控制整个炼油过程NOx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意义。目前关于FCC再生过程NOx生成机理尚不完整,此外现有研究大多基于实验室模拟的结焦催化剂,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工业实际,主要体现在(1)模拟结焦催化剂焦炭含量偏高,远高于工业实际;(2)实验室模拟焦炭主要属于催化焦,忽略了其它三类焦:Conradson焦、污染焦和汽提焦。本文以工业原态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升温热解和程序升温氧化等实验,结合TG、XPS、NMR、TG-FTIR等表征技术,考察了FCC再生过程焦炭中C/N化合物的迁移规律,归纳了FCC再生过程NO的生成路径。同时考察了FCC再生过程非热力型NOx的生成情况,以及各因素对FCC再生过程特别是CO和NO生成过程的影响。通...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流化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图
第二章 工业 FCC 结焦催化剂的取样和分析表征29图2-1 取样器具体结构(1-进样口,2-排气口,3-排气口阀门,4-压力表,5-过滤管,6-把手,7-取样罐内筒,8-取样罐外筒
图2-5 FCC结焦催化剂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氛下的TG曲线Figure 2-5 TG of FCC coked catalyst in helium or airmple after testing in air, b. the sample after testing in helium, c. the origin示为氦气氛下的热重实验,结果表明 300oC 之前有一个明显水和结合水相继脱附。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的重量缓慢减少面和孔道内的烃类物质受热挥发和分解。随着温度继续升高00-950oC 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失重,这是因为焦炭中较为稳定道,根据焦炭的溶解性,可以将其分为软焦(可溶于氯仿)前者主要由小分子脂肪烃构成,后者主要由稳定的芳香碳果,可以推断第二个失重主要来自脂肪碳的分解(氦气氛)重主要来自芳香碳的反应。和氦气氛下的 TG 结果发现前者的焦炭反应速率远大于后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燃煤电厂烟气SCR脱硝成本分析与优化[J]. 杜振,钱徐悦,何胜,朱跃. 中国电力. 2013(10)
[2]煤炭解耦燃烧过程N迁移与转化Ⅲ:多组分气相化学反应实验[J]. 谢建军,杨学民,陈安合,丁同利,宋文立,林伟刚. 燃料化学学报. 2012(10)
[3]氧化铈稳定的CuO簇在CO,C3H6和NO消除中的催化性能(英文)[J]. 石川,徐力,朱爱民,张玉卓,区泽棠. 催化学报. 2012(09)
[4]A Review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in China:Photochemical Smog, Haze Pollution,and Gas-Aerosol Interactions[J]. 马建中,徐晓斌,赵春生,颜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2(05)
[5]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J]. 刘萍,夏菲,潘家永,陈益平,彭花明,陈少华.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12)
[6]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 张新民,柴发合,王淑兰,孙新章,韩梅.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5)
[7]石油产品非加氢脱氮技术对比分析[J]. 陈文燕,陈永立,张海兵.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0(01)
[8]催化裂化工艺及催化剂的技术进展[J]. 侯波,曹志涛.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9(06)
[9]负载型催化剂的表面相互作用及其在大气分子污染物NO和CO消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J]. 董林. 催化学报. 2009(11)
[10]加入甲烷促进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的机理验证和分析[J]. 张彦文,蔡宁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02)
本文编号:3319712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流化催化裂化工艺流程图
第二章 工业 FCC 结焦催化剂的取样和分析表征29图2-1 取样器具体结构(1-进样口,2-排气口,3-排气口阀门,4-压力表,5-过滤管,6-把手,7-取样罐内筒,8-取样罐外筒
图2-5 FCC结焦催化剂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氛下的TG曲线Figure 2-5 TG of FCC coked catalyst in helium or airmple after testing in air, b. the sample after testing in helium, c. the origin示为氦气氛下的热重实验,结果表明 300oC 之前有一个明显水和结合水相继脱附。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的重量缓慢减少面和孔道内的烃类物质受热挥发和分解。随着温度继续升高00-950oC 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失重,这是因为焦炭中较为稳定道,根据焦炭的溶解性,可以将其分为软焦(可溶于氯仿)前者主要由小分子脂肪烃构成,后者主要由稳定的芳香碳果,可以推断第二个失重主要来自脂肪碳的分解(氦气氛)重主要来自芳香碳的反应。和氦气氛下的 TG 结果发现前者的焦炭反应速率远大于后者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燃煤电厂烟气SCR脱硝成本分析与优化[J]. 杜振,钱徐悦,何胜,朱跃. 中国电力. 2013(10)
[2]煤炭解耦燃烧过程N迁移与转化Ⅲ:多组分气相化学反应实验[J]. 谢建军,杨学民,陈安合,丁同利,宋文立,林伟刚. 燃料化学学报. 2012(10)
[3]氧化铈稳定的CuO簇在CO,C3H6和NO消除中的催化性能(英文)[J]. 石川,徐力,朱爱民,张玉卓,区泽棠. 催化学报. 2012(09)
[4]A Review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in China:Photochemical Smog, Haze Pollution,and Gas-Aerosol Interactions[J]. 马建中,徐晓斌,赵春生,颜鹏.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2(05)
[5]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J]. 刘萍,夏菲,潘家永,陈益平,彭花明,陈少华.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12)
[6]中国酸雨研究现状[J]. 张新民,柴发合,王淑兰,孙新章,韩梅. 环境科学研究. 2010(05)
[7]石油产品非加氢脱氮技术对比分析[J]. 陈文燕,陈永立,张海兵.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0(01)
[8]催化裂化工艺及催化剂的技术进展[J]. 侯波,曹志涛.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9(06)
[9]负载型催化剂的表面相互作用及其在大气分子污染物NO和CO消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J]. 董林. 催化学报. 2009(11)
[10]加入甲烷促进选择性非催化还原反应的机理验证和分析[J]. 张彦文,蔡宁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02)
本文编号:3319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19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