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菌体系降解原油性能及其体系生物多态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18:42
石油污染导致了世界性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针对目前水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中存在实际问题,如降解菌剂在修复环境中存活率低、溶解氧限制等。本研究利用藻-菌体系降解石油污染物,拟进一步提高水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修复效率和实际可应用性。用平板分离法从石油污染的港口水体中得到两株带菌单种藻,经鉴定为颤藻(Oscillatoriales GH1)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nuus GH2)。两株微藻均有较好的原油耐受性能,能在0.1-1%体积浓度原油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单种藻原油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单种颤藻具备高效降解原油的性能,而单种栅藻对原油降解效果远不及单种颤藻。因而将栅藻GH2再与三种石油组分降解菌进行人工藻-菌体系的构建:单种栅藻的附生菌与石油组分降解菌不能很好的相互适应,使得降解率反而降低;纯栅藻能与三种石油组分降解菌构建一个高效降解原油的人工藻-菌体系。柱层析法-GC/MS对藻-菌体系降解原油的过程进行分析:单种颤藻(颤藻GH1-附生菌体系)4天能完全去除直链烷烃,5天...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藻培养液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养液呈绿色。种藻在固体培养基上照片。A 为蓝藻 GH1,藻丝蔓延生长在平板在平板上生长为单个绿色小圆点的藻落。挑取单个藻丝或藻落,化,平板上仍有细菌长出,用平板法只能分离得到带有附生菌的单
22uL去离子水。PCR扩增程序[69]:94°C 5 min,94°C.1min, 60°C1min, 延长时间72°C1min, 35 个循环。琼脂糖电泳检测基因组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结果,方法为:用 1×TAE 配制 1%的琼脂糖凝胶,加热溶倒入胶模板中,使凝胶聚合。将 10μLDNA 样品/PCR 产物与 1μ加样缓冲液、0.5μLGelred 染色液混匀后,注入加样孔中。电泳缓冲液为 1×TAE,电压80V,电泳时间为 30min。检测PCR产物纯度,挖胶回收,委托上海生工测序。所得序列通过Blast 程序与GenBank (http://blast.ncbi.nlm.nih.gov) 中核酸数据进行比对分析。MEGA软件UPGMA法构建系统发育树。2.2.2 结果与讨论2.2.2.1 微藻形态学鉴定结果微藻的形态学图片如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氨基酸对烷烃降解菌GS3C降解性能的影响[J]. 吴仁人,党志,易筱筠,杨琛,陈晓鹏. 环境科学研究. 2009(06)
[2]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黄艺,礼晓,蔡佳亮.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1)
[3]防止油轮污染 保护海洋环境[J]. 柴田,陈育革. 天津航海. 2008(03)
[4]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探讨[J]. 杨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5]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J]. 毛天宇,刘宪斌,李亚娟. 海洋信息. 2008(03)
[6]原油中多环芳烃内标法指纹分析[J]. 孙培艳,周青,李光梅,王鑫平,赵玉慧,曹丽歆. 分析测试学报. 2008(04)
[7]鞘氨醇单胞菌:降解芳香化合物的新型微生物资源[J]. 苟敏,曲媛媛,杨桦,周集体,李昂,关晓燕,艾芳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02)
[8]石油污染土壤中芘高效降解菌群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J]. 陈晓鹏,易筱筠,陶雪琴,吴仁人,杨琛,党志.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3)
[9]高浓度氮、磷胁迫对伊乐藻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J]. 范媛媛,袁妙淼,邓梅峰,杨万年.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7(03)
[10]1,2,4-三氯苯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 杜青平,黄彩娜,贾晓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基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 杨朝晖.湖南大学 2007
[2]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 夏文香.中国海洋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石油降解菌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水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D]. 贾燕.暨南大学 2007
[2]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D]. 黄魁.南昌大学 2007
[3]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石油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D]. 阮志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4]藻与酞酸酯类化合物相互作用特性研究[D]. 刘华.天津大学 2004
[5]港口水域石油污染生物降解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D]. 陈勇民.长安大学 2002
[6]珠江口水域溢油信息系统的研究[D]. 李连健.大连海事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32598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藻培养液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养液呈绿色。种藻在固体培养基上照片。A 为蓝藻 GH1,藻丝蔓延生长在平板在平板上生长为单个绿色小圆点的藻落。挑取单个藻丝或藻落,化,平板上仍有细菌长出,用平板法只能分离得到带有附生菌的单
22uL去离子水。PCR扩增程序[69]:94°C 5 min,94°C.1min, 60°C1min, 延长时间72°C1min, 35 个循环。琼脂糖电泳检测基因组 DNA 提取和 PCR 扩增结果,方法为:用 1×TAE 配制 1%的琼脂糖凝胶,加热溶倒入胶模板中,使凝胶聚合。将 10μLDNA 样品/PCR 产物与 1μ加样缓冲液、0.5μLGelred 染色液混匀后,注入加样孔中。电泳缓冲液为 1×TAE,电压80V,电泳时间为 30min。检测PCR产物纯度,挖胶回收,委托上海生工测序。所得序列通过Blast 程序与GenBank (http://blast.ncbi.nlm.nih.gov) 中核酸数据进行比对分析。MEGA软件UPGMA法构建系统发育树。2.2.2 结果与讨论2.2.2.1 微藻形态学鉴定结果微藻的形态学图片如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氨基酸对烷烃降解菌GS3C降解性能的影响[J]. 吴仁人,党志,易筱筠,杨琛,陈晓鹏. 环境科学研究. 2009(06)
[2]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黄艺,礼晓,蔡佳亮. 生态环境学报. 2009(01)
[3]防止油轮污染 保护海洋环境[J]. 柴田,陈育革. 天津航海. 2008(03)
[4]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探讨[J]. 杨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5]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J]. 毛天宇,刘宪斌,李亚娟. 海洋信息. 2008(03)
[6]原油中多环芳烃内标法指纹分析[J]. 孙培艳,周青,李光梅,王鑫平,赵玉慧,曹丽歆. 分析测试学报. 2008(04)
[7]鞘氨醇单胞菌:降解芳香化合物的新型微生物资源[J]. 苟敏,曲媛媛,杨桦,周集体,李昂,关晓燕,艾芳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02)
[8]石油污染土壤中芘高效降解菌群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J]. 陈晓鹏,易筱筠,陶雪琴,吴仁人,杨琛,党志. 环境工程学报. 2008(03)
[9]高浓度氮、磷胁迫对伊乐藻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J]. 范媛媛,袁妙淼,邓梅峰,杨万年.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7(03)
[10]1,2,4-三氯苯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J]. 杜青平,黄彩娜,贾晓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基于分子生态学技术的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 杨朝晖.湖南大学 2007
[2]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 夏文香.中国海洋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石油降解菌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水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及机理研究[D]. 贾燕.暨南大学 2007
[2]藻类去除污水中氮磷及其机理的研究[D]. 黄魁.南昌大学 2007
[3]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石油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D]. 阮志勇.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4]藻与酞酸酯类化合物相互作用特性研究[D]. 刘华.天津大学 2004
[5]港口水域石油污染生物降解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D]. 陈勇民.长安大学 2002
[6]珠江口水域溢油信息系统的研究[D]. 李连健.大连海事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32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325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