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16 14:23
  本文以珠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基地,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调查以及数学模拟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来珠江河口水环境变异的特征,揭示了珠江河口水环境与水生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珠江河口三角洲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表明,“沙田”淤积发展加快,而且三角洲的形成发展具有鲜明即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淤积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2)水污染、土地利用、植被破坏以及自然资源过度或不合理利用等人为活动,对珠江河口湿地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下降、赤潮频繁等。 (3)由于大规模的整治围垦工程的开展,改变了珠江河口岸线的原有结构,而且各个岸段推进距离与开发利用阶段均不平衡,从而对水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于降低了纳污容量和污染物降解空间以及间接影响了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位置和速率等。 (4)1957~2000的44年间珠江流域实测径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珠江流域各主要河流的径流量有增有减,但幅度都很小,总体上基本持平略有减少;而且实测径流量没有因为用水量的增加而引起明显的变化。 (5)珠江流...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珠江河口水环境的时空变异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技术路线

过程图,过程,溯源堆积,珠江三角洲


在距今 17000年至 6000年前,海平面上升,海水逐渐淹没大陆架平原,并伸入陆地形成珠江口古海湾,使原来深切的河谷系统逐渐被溯源堆积方式形成的河流冲积物所淤,如图2.1。到距今约 6000年前,世界海平面上升至最高位置,溯源堆积过程结束,古三角洲基本形成。那时,珠江河口已退缩到古海湾的尽头,其地理面貌复杂,既有波浪作用形成的“滨线”或“古海岸线”,也有进一步向陆地深入的“海水进侵边界线”。现代珠江三角洲就是西江、北江和东江三条较大的河流及流溪河和潭江两条小河流的泥沙在此弱潮(平均潮差l.lm)古海湾内淤积形成的。由于各江河来水来沙条件的不同和不同发展时期与区域动力环境的差异,现代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展有如下的特点l”2一”71:(l)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在全新式海侵结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现代珠江三角洲在古海湾头的

珠江流域,水质,水系,南盘江


图162001年珠江流域枯水期各类水质所占比例域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全年各水期水质均达标而未受污染的水系仅有桂贺江水系;受轻度污染的水系有左江、郁江、柳江水系;受污染最为严重的南盘江水系(包括南盘江、沪江、甸溪河),北盘江水系(盘龙河),红水(红水河)、右江水系以及珠江三角洲水系的潭江、大沙河、江门水道、、西南涌、前航道等。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亚硝酸盐D、挥发酚、溶解氧等;部分河段则受到了总锌、总铅、溶解性铁、总汞、氟化物、总磷和石油类的污染。2)分区河流水质评价结果盘江:评价河长1422腼,包括南盘江、州大河、峨山大河、曲江、沪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J]. 焦士兴.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4)
[2]珠江三角洲城市河流污染及修复维护对策研究[J]. 林帼秀.  水资源保护. 2006(04)
[3]长江河口生态系现状及修复研究[J]. 沈新强,晁敏,全为民,王云龙.  中国水产科学. 2006(04)
[4]湿地的生态恢复[J]. 陆健健,王伟.  上海建设科技. 2006(02)
[5]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J]. 姚建,王燕,雷蕾,苏维,罗宁.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02)
[6]长江口沙洲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J]. 侯立军,陆健健,刘敏,许世远.  环境科学学报. 2006(03)
[7]珠江三角洲近期水沙分配的变化及其影响与对策[J]. 黄镇国,张伟强.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02)
[8]广东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探讨[J]. 林中大,胡喻华,练丽.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6(01)
[9]广东江门沿海红树林及其它湿地植被[J]. 李矿明,邓小飞,韩维栋.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6(01)
[10]珠江三角洲城市河涌生物—生态修复工作初探[J]. 王现方,崔树彬.  人民珠江. 2006(01)

硕士论文
[1]重金属在近江牡蛎体内的动力学及其生理效应研究[D]. 程华胜.暨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45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45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4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