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19:04
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环境社会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将着眼点放在事关我国整体生态安全和民族稳定的西北地区,重点选择区位相邻的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分析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这三个区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上游,从地形特征看,分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从文化背景看,分属汉族儒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回族伊斯兰文化;从生活方式来看,分属汉族农耕生活方式,藏族农牧生活方式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回族生活方式。三地无论从文化特点、生活方式、民族构成来看,都在西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目前西北民族地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着眼于单一民族区域,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结合时间序列的相关分析和对比研究仍属空白。文章从三个西北民族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入手,整合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应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开展定性研究,采用生态足迹开展定量研究,借助神经网络开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开展多视角的环境影响研究,为弘扬各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构建民族...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和访谈法
1.2.2 生态足迹
1.2.3 神经网络
1.3 数据来源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活与环境影响
2.2 文化与生活方式
2.3 西北民族生活方式
第三章 定西、甘南和临夏三地生活方式对比
3.1 定西市
3.1.1 定西市概况
3.1.2 定西市生活方式
3.2 甘南藏族自治州
3.2.1 甘南州概况
3.2.2 甘南州生活方式
3.3 临夏回族自治州
3.3.1 临夏州概况
3.3.2 临夏州生活方式
3.4 三地对比分析
第四章 定西市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4.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4.1.1 生物资源消费
4.1.2 生活能源消费
4.1.3 生态承载力
4.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4.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4.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4.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4.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五章 甘南州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5.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5.1.1 生物资源消费
5.1.2 生活能源消费
5.1.3 生态承载力
5.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5.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5.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5.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5.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六章 临夏州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6.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6.1.1 生物资源消费
6.1.2 生活能源消费
6.1.3 生态承载力
6.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6.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6.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6.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6.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七章 定西、甘南和临夏三地生态足迹对比和预测
7.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对比
7.1.1 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
7.1.2 2008年总生态足迹
7.2 1980-2008年生态足迹对比
7.2.1 198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
7.2.2 1980-2008年总生态足迹
7.3 三地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特点
7.4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总生态足迹预测
7.4.1 网络结构设计
7.4.2 网络模型拟合度及仿真检验
7.4.3 总生态足迹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62680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和访谈法
1.2.2 生态足迹
1.2.3 神经网络
1.3 数据来源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活与环境影响
2.2 文化与生活方式
2.3 西北民族生活方式
第三章 定西、甘南和临夏三地生活方式对比
3.1 定西市
3.1.1 定西市概况
3.1.2 定西市生活方式
3.2 甘南藏族自治州
3.2.1 甘南州概况
3.2.2 甘南州生活方式
3.3 临夏回族自治州
3.3.1 临夏州概况
3.3.2 临夏州生活方式
3.4 三地对比分析
第四章 定西市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4.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4.1.1 生物资源消费
4.1.2 生活能源消费
4.1.3 生态承载力
4.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4.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4.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4.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4.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五章 甘南州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5.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5.1.1 生物资源消费
5.1.2 生活能源消费
5.1.3 生态承载力
5.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5.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5.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5.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5.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六章 临夏州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分析
6.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6.1.1 生物资源消费
6.1.2 生活能源消费
6.1.3 生态承载力
6.2 1980-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
6.2.1 人均生态足迹构成
6.2.2 生活消费总生态足迹构成
6.2.3 人均生态承载力构成
6.2.4 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
第七章 定西、甘南和临夏三地生态足迹对比和预测
7.1 2008年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对比
7.1.1 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
7.1.2 2008年总生态足迹
7.2 1980-2008年生态足迹对比
7.2.1 198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
7.2.2 1980-2008年总生态足迹
7.3 三地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特点
7.4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总生态足迹预测
7.4.1 网络结构设计
7.4.2 网络模型拟合度及仿真检验
7.4.3 总生态足迹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62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6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