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溶藻作用的一组细菌群落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溶藻作用的一组细菌群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加剧,有害藻类水华在世界范围暴发频率正在逐年增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导致水华发生的主要藻种,它不但破坏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会产生大量藻毒素和其它代谢产物,对人类身体健康、水生生物生存和水源供给带来负面影响。在防治有害藻类水华方面,己经陆续采用了物理、化学等方法治理,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缺点,而选用环境友好的生物方法,特别是溶藻微生物治理水华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将环境水体微生物群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富集并筛选到具有高效稳定溶藻能力的的微生物液。采用一系列理化因素对溶藻微生物液的溶藻成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宏测序的方法对溶藻微生物液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溶藻微生物的富集调查重庆城郊湖泊和水塘的水华爆发情况,选取10个藻类爆发严重的水域进行环境微生物水样采集。环境微生物水样与铜绿微囊藻液共培养,进行多轮富集筛选最后得到两组强而稳定的溶藻微生物液cq-a和cq-b。相比于对照组藻液的浓绿色,cq-a和cq-b实验组的藻液颜色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已变为黄色。这显示cq-a和cq-b实验组中的铜绿微囊藻已经大量死亡。2.溶藻因素分析离心处理该溶藻微生物液,3000 rpm离心5 min便可沉淀溶藻物,7000 rpm离心5 min后上清液便失去溶藻能力;膜过滤处理该溶藻微生物液,溶藻物不能通过2μm的滤膜;温度处理该溶藻微生物液,45℃水浴处理10 min即可使其溶藻活性显著降低,48℃水浴处理10 min便可使其完全失去溶藻能力;抗生素处理该溶藻微生物液,加入放线菌酮对其溶藻能力没有影响,加入氯霉素对其溶藻能力稍有影响,加入四环素则丧失溶藻能力,抗生素处理结果说明溶藻的微生物不是真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缺失对溶藻活性的影响要大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培养基分离的单菌落都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溶藻活性。研究表明,溶藻微生物液的溶藻物是由多种细菌组成的细菌菌群。3.溶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cq-a和cq-b的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在含量较多的细菌类群中显著。陶厄氏菌属在cq-a和cq-b中所占比率分别达到42.33%和45.12%,作为含量最多的细菌属,在两个样品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红杆菌属在cq-a和cq-b中所占比率相近,分别为14.26%和7.38%。Leadbetterella在cq-a和cq-b中所占比率很相近,分别为1.83%和1.51%。由于两个溶藻微生物液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的完全一致,导致具有相似的优势菌群,这可能与定向选择密切相关。含量丰富的细菌类群在整个细菌群落的代谢及物质循环方面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细菌群落结构同样显示出了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含量相对较少的细菌类群中显著。部分细菌属在两个样品中的差异性较大,Algoriphagus在两个样品中的含量相差56.49倍,玫瑰单胞菌属在两个样品中的含量相差26.86倍,醋酸杆菌科未分类属在两个样品中的含量相差17.83倍。
【关键词】:细菌群落 溶藻微生物 溶藻活性 铜绿微囊藻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X17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绪论11-20
- 1.1 藻类水华的成因及危害11-12
- 1.1.1 藻类水华的成因11
- 1.1.2 藻类水华的危害11-12
- 1.2 藻类水华的治理方法12-15
- 1.2.1 物理法12-13
- 1.2.2 化学法13
- 1.2.3 生物法13-15
- 1.3 溶藻细菌的研究进展15-18
- 1.3.1 溶藻细菌的研究概述15
- 1.3.2 溶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15-17
- 1.3.3 溶藻细菌作用方式的研究17-18
- 1.4 微生物群落的溶藻研究18
- 1.5 研究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18-20
- 2 引言20-22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20
-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20-21
- 2.3 研究技术路线21-22
- 3 溶藻微生物的富集22-27
- 3.1 材料与方法22-24
- 3.1.1 实验材料22-23
- 3.1.2 实验方法23-24
- 3.2 结果与分析24-26
- 3.2.1 溶藻微生物液的筛选24-25
- 3.2.2 溶藻微生物液的溶藻效果25-26
- 3.3 讨论26-27
- 4 溶藻因素分析27-36
- 4.1 材料与方法27-29
- 4.1.1 实验材料27
- 4.1.2 实验方法27-29
- 4.2 结果与分析29-35
- 4.2.1 单菌落细菌的溶藻效果29-30
- 4.2.2 离心处理对溶藻微生物液溶藻活性的影响30-31
- 4.2.3 温度处理对溶藻微生物液溶藻活性的影响31-32
- 4.2.4 膜过滤处理对溶藻微生物液溶藻活性的影响32-33
- 4.2.5 抗生素处理对溶藻微生物液溶藻活性的影响33-35
- 4.3 讨论35-36
- 5 溶藻细菌群落结构分析36-49
- 5.1 材料与方法36-38
- 5.1.1 实验材料36
- 5.1.2 实验方法36-38
- 5.2 结果与分析38-47
- 5.2.1 DNA提取及PCR38-39
- 5.2.2 细菌群落测序总体概况39-41
- 5.2.3 溶藻微生物液细菌群落结构在门分类水平上的比较41
- 5.2.4 溶藻微生物液细菌群落结构在纲分类水平上的比较41-42
- 5.2.5 溶藻微生物液细菌群落结构在目分类水平上的比较42-43
- 5.2.6 溶藻微生物液细菌群落结构在科分类水平上的比较43-44
- 5.2.7 溶藻微生物液细菌群落结构在属分类水平上的比较44-47
- 5.3 讨论47-49
- 6 总结49-51
- 参考文献51-57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2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3 全水清;丁佳波;侯延鹏;;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王寿兵;许博;杨天翔;陈彦斌;樊正球;;九种中药植物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6 徐平,曾昭琪;有毒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PCC7820对氨基酸的吸收[J];水生生物学报;1994年02期
7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8 连民,刘颖,俞顺章;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9 张民,史小丽,蒋丽娟,杨柳燕,高光,秦伯强;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10 黄斌,余国忠,栗印环;沸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杨佳;王经洁;鲜U_鸣;钱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间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郝赤;阎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0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长太;蓝藻难找 养鱼才好[N];湖南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郝赤;铜绿微囊藻毒素对棉铃虫和菜青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7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陈识文;外加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9 宋涛;一株气单胞菌胞外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崔晗;两种混合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溶藻作用的一组细菌群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