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重维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1 13:11
  根据生存辩证法原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经历三个形态(阶段)分别是:1、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直接同一的肯定性阶段,即农业文明阶段。2、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的否定性阶段,即工业文明阶段。3、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重新同一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即生态文明阶段。基于此理解,本文着重探讨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重维度:1、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价值预设维度;2、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伦理维度;3、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回归维度;4、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工业文明预设了自然物对人说来的使用性价值。而生态文明的提出,则预设了生态本身的价值。在生态文明中,其价值预设包含着这样的结构:一方面,人类应该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但另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因此人类的生存还要在自然提供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前者表现为对立,后者表现为统一。因此,在生态文明的价值预设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性的关系。根据生态价值预设,提出了生态伦理的逻辑结构。“生态”作为人类生存的条件,并不是与前两者即自然物和环境并列的,而是由自然物、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能量为媒...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概述
    2.1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三个阶段
        2.1.1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直接同一的肯定性阶段
        2.1.2 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对独立的否定性阶段
        2.1.3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重新同一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2.2 三种文明形态的内涵
        2.2.1 生产方式是不同文明形态的划分依据
        2.2.2 三种不同文明形态的本质
        2.2.3 生态文明的依附性
    2.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
        2.3.1 三个“非此即彼”提示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
        2.3.2 对三个观点的批判
第3章 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价值预设维度
    3.1 西方宗教观念下的人类可持续生存价值
        3.1.1 基督教中人类生存价值的被创造性
        3.1.2 人类与其他自然物存在价值的本质性区别
        3.1.3 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神学本体论渊源
    3.2 从“抽象人性论”推论出来的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价值预设
        3.2.1 人性的基本构成要素
        3.2.2 欲望对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
        3.2.3 理性对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
        3.2.4 激情对人类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
    3.3 生态文明对可持续生存价值的预设
        3.3.1 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生存价值预设的批判
        3.3.2 生态文明对人类生存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
        3.3.3 生态文明价值预设的逻辑分析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伦理维度
    4.1 传统伦理观的实质及其当代困境
        4.1.1 传统伦理学的学理依据
        4.1.2 传统伦理学的适用界限
    4.2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法则
        4.2.1 生态伦理法则对生产力法则的制约
        4.2.2 生态伦理法则对分配正义法则的制约
        4.2.3 生态伦理法则决定于当代社会生存基本问题
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回归维度
    5.1 人类主体性的一般原理
        5.1.1 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
        5.1.2 主体是能够“在对立面中返回自身”的存在者
        5.1.3 主体是人类自觉凭借理性而行为的自由者
    5.2 对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误解
        5.2.1 以笛卡尔为开端的主体性哲学的实质
        5.2.2 笛卡尔的“主客二分”不适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5.2.3 生态危机的根源不能归结到近代主体性哲学
    5.3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主体性的回归
        5.3.1“美丽中国”的生态理想呼唤主体性回归
        5.3.2“主体性”生存价值的重新确立
        5.3.3 科学发展中的主体性生态价值关照
第6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维度
    6.1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的当代内涵
        6.1.1 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
        6.1.2 生态价值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6.1.3 生产方式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6.2 人类生存危机的生产方式根源
        6.2.1“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生产方式
        6.2.2“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生产价值
        6.2.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启示
    6.3 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初探
        6.3.1“美丽中国”的生态价值观基础
        6.3.2 基于“四个全面”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性自觉与路径优化[J]. 魏连.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07)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 董军,萧玲.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3(05)
[3]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制度维度[J]. 张春华.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02)
[4]论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视角[J]. 许斗斗.  哲学研究. 2011(08)
[5]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及其历史局限性与超越性[J]. 王宏斌.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01)
[6]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J]. 冯飞龙.  求实. 2009(10)
[7]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J]. 苏平富,苏晓云.  国外理论动态. 2008(12)
[8]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J]. 刘宗碧.  贵州社会科学. 2008(08)
[9]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性审视[J]. 徐贵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4)
[10]作为实践智慧的辩证法[J]. 王南湜.  社会科学战线. 2003(06)



本文编号:3393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93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8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