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PM 2.5 和黑碳的个体暴露水平及其健康损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5 11:28
  大气颗粒物排放源多样,颗粒物组成比较复杂。个体在不同的行为活动方式下或处于不同的微环境中,其暴露水平有差异;颗粒物中的不同组分也具有不同的毒性和人体健康影响。移动源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交通源排放的标志物,黑碳是当前环境健康研究的重点,但国内研究还很不完善。因此,研究不同行为活动方式/微环境中,特别是交通环境中PM2.5和黑碳的复合暴露以及潜在的健康损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评估了五种不同微环境/行为活动方式(室内餐饮、室内睡眠、室内常规活动、室外和交通)对51位志愿者PM2.5和黑碳(BC)个体暴露浓度、暴露剂量和暴露强度的贡献,以初步确定上海市颗粒物个体暴露的主要微环境。结果表明,在不同微环境/行为活动方式中个体颗粒物暴露水平有明显差异,PM2.5和BC的暴露浓度分别在3.0~574.0 μg/m3和N.D.~21.8 μg/m3较大范围内变化。虽然室内常规活动中个体暴露浓度不高,但由于较高的暴露时间比例,使其对每日PM2.5和BC的吸入剂量贡献最大,分别为(516.0 ±153.5)μg/d和(20.2±8.9)μg/d。室外、室内餐饮和交通环境中的暴露浓度和强...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PM 2.5 和黑碳的个体暴露水平及其健康损伤研究


图1.2?2013年上海市PM2.5的本地排放源??i.?1.2ocal?emssion?sources?of?Pinhanai?in

碳排放,不同来源,全球,区域


这三个地区是大量消耗民用燃料(如原煤,秸秆或木材)的人口密集分布区,??或是污染排放高的工厂(如焦化或砖瓦生产)密集工业区。2007年全球BC总排放量为??870万吨[8],图1.3中显示出了不同来源对每个区域BC排放的相对贡献。从地区来看,??居民生活和商业燃料消耗是东亚、南亚及东南亚最重要的BC来源;而野火燃烧是南美??洲、东非、南非、西非和中非、北非和大洋洲最重要的来源;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住宅??商业燃料消耗少且和工业排放少,BC主要来自于机动车辆的排放。2007年我国碳的年??排放总量为195.7万吨,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郑州、太??原、西安、上海、广州BC的排放密度明显较高,这些地区的人口或工业的密集程度很??高[9]。例如,太原是屮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地lx:。预测2050年的我国来r:1人为源BC的年??排放量达到218.3万吨。不同来源对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相对贡献不同,主要来源包括居??民住宅煤炭(28.0%)、居民固体生物燃料(22.7%)、焦炭生产(17.6%)、柴油车(8.2%)??和砖窑(7.4%)?居民生活使用固体燃料,包括煤炭、木柴和玉米秸杆农作物残??余物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83%分布在农村地IX。在所有工业活动中,焦??炭生产排名全球最高,每年34.1万吨,其中蜂窝式焦炉贡献23.3万吨。机动车辆的碳??排放中以柴汕车排放为主,占85%。??

过程图,大气颗粒物,过程,气溶胶


第7页??些污染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在肺泡内积聚,甚至可以经过肺换气过程进入到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各种疾病。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过程如图1.6所示。??物?人?1?坏峨丨?I1?1?*?1?MuTyjyl?I?(A?1^??gtjgia?度?K????丨?A、細4^顿沉fl!麟丨4?細坏能々??^?以及人沐训??1?的nu能"??图1.6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作用过程??Fig.?1.6?The?effect?process?of?PM?to?human?health??己有研究表明[33],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与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肌塞性??肺病、肺癌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等严重的健康影响有关。2015年我N大z?(环境屮PM2,5??的污染对111K、急性K呼吸道感染、缺血性心脏病、肺癌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总死亡数??的贡献率分別为40.3%、33.1%、26.8%、23.9%和18.7%[34’35]。PM2.5污染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风险较高,5岁以下过早死亡的儿童中有50%是因空气污染导致典患肺炎而死亡。??1.3.2?BC对气候和人体健康的危害??BC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消光作用,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和雾霾??天气出现的因素之一BC气溶胶是大气中太阳辐射的重要吸收体,它的吸收系数比??其他类型的气溶胶高2至3倍。与C02、CH4、CFCs等温室气体相比,BC具有更宽的??吸收波段,它的吸收线遍及紫外到近红外波段。由BC形成的气溶胶是导致全球升温效??应的大气成分中占第二位权重的物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DNA甲基化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刘爱梅,郭璞,陆启荣,戴梦红,袁宗辉,王旭.  生理科学进展. 2017(05)
[2]大气细颗粒物致呼吸系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 鹿奎奎,凌敏,卞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06)
[3]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摘录)[J].   环境保护. 2017(11)
[4]PM2.5致过敏、氧化应激、DNA损伤等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王寒梅,孙仁山.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7(02)
[5]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代雅琪,张博洋,朱丽叶,唐小革,许文涛.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01)
[6]PM2.5刺激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J]. 杨彪,李新鸣,祁荣,陈冬梅,肖纯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
[7]DNA甲基化在肺癌与环境暴露间关联的研究进展[J]. 黄镇铭,肖靖雨,付玉,赵伟,张云辉.  肿瘤. 2016(11)
[8]PM2.5水溶性和有机组分对肺上皮细胞损伤及COPD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影响[J]. 孙哲琳,陈重军,杨令延,邹强,索广力,黄俊逸,林家骅.  环境科学学报. 2016(11)
[9]城市大气颗粒物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杜鹏瑞,杜睿,任伟珊.  中国环境科学. 2016(09)
[10]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 张丁予,章婷曦,王国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9)



本文编号:3395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95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3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