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国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5 18:0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碳排放量已居世界首位,为有效抑制碳排放总量,实现低碳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碳减排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产业部门进行落实,然而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如何有效识别产业部门在碳排放体系中的地位及产业部门间碳排放关联效应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以产业部门间碳排放传导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我国产业部门碳排放情况及其关联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各年统计年鉴及投入产出表中的统计数据对我国2005年至2014年42个产业部门直接、间接碳排放量及产业间拉动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三次产业碳排放特征、各产业部门碳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各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加权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其次,以产业部门间碳排放拉动系数为数据基础构建了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模型,并提出了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的评价框架。最后对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进行了网络整体特征、个体特征及子群特征三个层级的分析,运用相关指标识别了中心产业部门及产业子群之间的协...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第一章 绪 论 Origin 软件进行图形绘制,通过 UCINET6.0 及其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产业部门碳排放联网络特征进行分析。.3.3 技术路线图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业部门碳排放计算结果与特征分析次产业碳排放特征)三次产业碳排放量比重及直接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文研究的 42 个产业部门中,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一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部门属于第二产业,交通运输等三个合并部门属于第三产业。图 3.1 展014 年各年间三次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看出,三次产业中,排放量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碳排放比重稳定保持在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包含了众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部门,关注的重点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于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约占碳排放右,并且这一比重由 2005 年的 10.93%上升到 2014 年的 12.23%。三次产比重最低的是第一产业,仅占 2%左右,并且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到产业所占的碳排放量比重降到了 1.5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EIO-LCA模型的陕西省产业碳减排效应[J]. 袁长伟,白娟,芮晓丽,李若影.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1990-2010年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戴小文,漆雁斌,唐宏. 资源科学. 2015(08)
[3]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J]. 刘华军,刘传明,孙亚男.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5)
[4]中国-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视角[J]. 梁经伟,文淑惠,方俊智. 地理科学. 2015(05)
[5]基于EIO-LCA的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碳减排潜力分析[J]. 吴常艳,黄贤金,揣小伟,徐国良,於冉,李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4)
[6]产业部门碳排放波及效应分析[J]. 钱明霞,路正南,王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2)
[7]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 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 经济研究. 2014(11)
[8]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关联度研究[J]. 崔铁宁,胡娜. 环境工程. 2014(07)
[9]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J]. 丛建辉,朱婧,陈楠,刘学敏. 城市问题. 2014(03)
[10]基于SNA的中国产业网络结构演化及定量测度[J]. 孙露,薛冰,张子龙,张黎明,耿涌. 生态经济. 2014(02)
本文编号:3420262
【文章来源】:长安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第一章 绪 论 Origin 软件进行图形绘制,通过 UCINET6.0 及其可视化分析工具对产业部门碳排放联网络特征进行分析。.3.3 技术路线图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
业部门碳排放计算结果与特征分析次产业碳排放特征)三次产业碳排放量比重及直接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文研究的 42 个产业部门中,农林牧渔业属于第一产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部门属于第二产业,交通运输等三个合并部门属于第三产业。图 3.1 展014 年各年间三次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看出,三次产业中,排放量最大的是第二产业,碳排放比重稳定保持在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包含了众多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部门,关注的重点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于第二位的是第三产业,约占碳排放右,并且这一比重由 2005 年的 10.93%上升到 2014 年的 12.23%。三次产比重最低的是第一产业,仅占 2%左右,并且具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到产业所占的碳排放量比重降到了 1.5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EIO-LCA模型的陕西省产业碳减排效应[J]. 袁长伟,白娟,芮晓丽,李若影.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2]1990-2010年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戴小文,漆雁斌,唐宏. 资源科学. 2015(08)
[3]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J]. 刘华军,刘传明,孙亚男.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5)
[4]中国-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视角[J]. 梁经伟,文淑惠,方俊智. 地理科学. 2015(05)
[5]基于EIO-LCA的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碳减排潜力分析[J]. 吴常艳,黄贤金,揣小伟,徐国良,於冉,李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4)
[6]产业部门碳排放波及效应分析[J]. 钱明霞,路正南,王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2)
[7]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 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 经济研究. 2014(11)
[8]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关联度研究[J]. 崔铁宁,胡娜. 环境工程. 2014(07)
[9]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J]. 丛建辉,朱婧,陈楠,刘学敏. 城市问题. 2014(03)
[10]基于SNA的中国产业网络结构演化及定量测度[J]. 孙露,薛冰,张子龙,张黎明,耿涌. 生态经济. 2014(02)
本文编号:3420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420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