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挥发性有机物微乳增溶吸收体系
发布时间:2021-11-18 22:59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是污染大气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由于其污染量大范围泛广、所造成的危害严重使得其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寻找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VOCs污染控制技术已成当前的紧迫任务。吸收工艺是一门发展早、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泛的化工分离技术,在对气态污染物进行净化的同时还能对气态污染物回收利用,是一种常规的净化处理气态污染物治理的工艺之一。但在吸收剂选择方面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采用吸收法净化处理VOCs,本研究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能与VOCs形成微乳体系,增加憎水性有机物的表观溶解度,对以甲苯作为代表的VOCs进行增溶吸收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微乳增溶吸收体系设计;(2)微乳增溶体系表面化学性质研究;(3)微乳增溶吸收体系与甲苯气液平衡关系研究;(4)吸收传质过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5)吸收动力学模型建立;(6)填料塔设计,增溶吸收小试验证及吸收过程模拟;(7)吸收剂再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吸收过程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甲苯/水能自动形成微乳液的方式增溶吸收甲苯是可行的;(2)相图法...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2?VOCs催化燃烧流程??
处理低浓度VOCs废气是常使用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利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新陈代谢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简单无机物(C02,?H20等)及细??胞组成所需物质,从而达到去除废气中的VOCs的目的。生物降解技术的机理如图1.3??所示[24]。生物降解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3G],早期用于废气脱臭,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有机气相污染物治理,主要分为生物过滤(Biofilter)、生物滴滤池(Biotridding?filter)??和生物洗涤塔(Bioscrubber^1*321三类。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如下优点:VOCs去除率大都??高于90%、运行费用低、投资成本少、无二次污染、同时易于管理[33];但对运行条件??如pH值、温度、水含量、气流速度等要求比较苛刻[34],且在氧化不完全的情况下生??成的副产物比VOCs毒性更强。国外在对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如甲苯)这方面的研究??较多[35_37],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鲜有相关实际应用的报道。??生物膜液膜?^??^?;?;?I??/?:?I?:?:?I??/?:?I?i?:?!?▼▼▼??^?!;!?\\??g?/?^ ̄r?有机物??体八::::!??^?:?:?!??图1.3生物降解技术处理VOCs机理??Figure?1.3?Mechanism?of?VOCs?removal?by?biodegradation?technology??1.2.4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净化VOCs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脉冲电晕、电子束法、稳定直流电??晕放电等[38_43]
产过程无二次污染,使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VOCs吸收净化过程中。在吸收VOCs的??过程中,还能除去工业废气中包含的粉尘和颗粒物等杂质uw],吸收VOCs的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4。未来工业吸收设备的发展目标仍然以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减少设备??制造成本、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提高管理维护方便性为主[lie]。??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胶束形态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增溶典型苯系物行为的影响[J]. 蒋蕾,田森林,何宗良,宁平. 环境化学. 2010(06)
[2]Tween-20胶束溶液对甲苯的增溶吸收作用规律及预测[J]. 刘恋,田森林,宁平.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5)
[3]用废变压器油吸收废气中的二甲苯[J]. 焦昭杰,余成洲,白云,李川. 化工环保. 2010(02)
[4]挥发性有机物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间气液平衡关系[J]. 李英杰,田森林,莫虹,宁平. 环境化学. 2009(05)
[5]蓖麻油衍生微乳液对菲的增溶和洗脱作用及其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J]. 赵保卫,朱利中.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2)
[6]Cd(Ⅱ)在D2EHPA为载体的乳化液膜体系中的迁移行为[J]. 杨铁金,苗壮,李英杰,邢进. 膜科学与技术. 2006(06)
[7]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控制[J]. 陈平,陈俊.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6(03)
[8]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吴碧君,刘晓勤. 电力环境保护. 2005(04)
[9]工业有机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及其进展探讨[J]. 张旭东.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5(01)
[10]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芘的增溶作用[J]. 余海粟,朱利中. 环境化学. 2004(05)
博士论文
[1]催化燃烧去除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整体式催化剂[D]. 王健礼.四川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乳状液膜法烟气脱硫除尘的研究[D]. 吕强三.河北理工大学 2010
[2]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D]. 李振峰.北京化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03789
【文章来源】: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2?VOCs催化燃烧流程??
处理低浓度VOCs废气是常使用生物降解技术。生物降解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利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新陈代谢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简单无机物(C02,?H20等)及细??胞组成所需物质,从而达到去除废气中的VOCs的目的。生物降解技术的机理如图1.3??所示[24]。生物降解技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3G],早期用于废气脱臭,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有机气相污染物治理,主要分为生物过滤(Biofilter)、生物滴滤池(Biotridding?filter)??和生物洗涤塔(Bioscrubber^1*321三类。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如下优点:VOCs去除率大都??高于90%、运行费用低、投资成本少、无二次污染、同时易于管理[33];但对运行条件??如pH值、温度、水含量、气流速度等要求比较苛刻[34],且在氧化不完全的情况下生??成的副产物比VOCs毒性更强。国外在对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如甲苯)这方面的研究??较多[35_37],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鲜有相关实际应用的报道。??生物膜液膜?^??^?;?;?I??/?:?I?:?:?I??/?:?I?i?:?!?▼▼▼??^?!;!?\\??g?/?^ ̄r?有机物??体八::::!??^?:?:?!??图1.3生物降解技术处理VOCs机理??Figure?1.3?Mechanism?of?VOCs?removal?by?biodegradation?technology??1.2.4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净化VOCs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脉冲电晕、电子束法、稳定直流电??晕放电等[38_43]
产过程无二次污染,使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VOCs吸收净化过程中。在吸收VOCs的??过程中,还能除去工业废气中包含的粉尘和颗粒物等杂质uw],吸收VOCs的工艺流??程简图见图1.4。未来工业吸收设备的发展目标仍然以降低设备运行能耗、减少设备??制造成本、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提高管理维护方便性为主[lie]。??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胶束形态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增溶典型苯系物行为的影响[J]. 蒋蕾,田森林,何宗良,宁平. 环境化学. 2010(06)
[2]Tween-20胶束溶液对甲苯的增溶吸收作用规律及预测[J]. 刘恋,田森林,宁平. 中国环境科学. 2010(05)
[3]用废变压器油吸收废气中的二甲苯[J]. 焦昭杰,余成洲,白云,李川. 化工环保. 2010(02)
[4]挥发性有机物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间气液平衡关系[J]. 李英杰,田森林,莫虹,宁平. 环境化学. 2009(05)
[5]蓖麻油衍生微乳液对菲的增溶和洗脱作用及其对菲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J]. 赵保卫,朱利中. 环境工程学报. 2007(02)
[6]Cd(Ⅱ)在D2EHPA为载体的乳化液膜体系中的迁移行为[J]. 杨铁金,苗壮,李英杰,邢进. 膜科学与技术. 2006(06)
[7]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控制[J]. 陈平,陈俊.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6(03)
[8]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吴碧君,刘晓勤. 电力环境保护. 2005(04)
[9]工业有机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及其进展探讨[J]. 张旭东. 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5(01)
[10]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菲和芘的增溶作用[J]. 余海粟,朱利中. 环境化学. 2004(05)
博士论文
[1]催化燃烧去除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整体式催化剂[D]. 王健礼.四川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乳状液膜法烟气脱硫除尘的研究[D]. 吕强三.河北理工大学 2010
[2]挥发性有机物催化燃烧消除的研究[D]. 李振峰.北京化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03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0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