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氟掺杂氧化钒/氧化钛催化剂制备及其低温脱硝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1 08:31
  以燃煤电厂烟气脱硝为对象,采用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方法,在国内外低温NH3-SCR脱硝过程和相应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低温SCR催化剂研究思路的局限性,提出了氟掺杂催化剂的研究思路。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氟掺杂氧化钒/氧化钛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低温SCR过程中的反应特性,研究结果为设计新型低温SCR催化剂提供了依据。首先,结合BET、XRD、XPS、ICP、Raman、EPR、PL、FT-IR和UV-vis DRS等技术,研究了F掺杂量、F源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结构、表面特性和低温SCR性能的影响。发现氟掺杂提高了锐钛矿型Ti02的结晶度,增强了氧化钒与氧化钛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和超氧自由基的形成;在氟掺杂催化剂上,钒和钛之间通过电荷补偿作用形成了更多低价钛和钒,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溶胶-凝胶法较水热法更适合制备含氟催化剂。氟对催化剂活性的促进作用对于不同氟源具有普遍性。以(NH42TiF6为氟源,氟掺杂量为[F]/[Ti]=0.0135时催化活性最好;在N...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氟掺杂氧化钒/氧化钛催化剂制备及其低温脱硝过程研究


礴23K时将反应混合气由;50ppmNo+Zvo一0/002切换为500ppmNH3+450ppm’SNo+Zvol%o:的反应物和产物浓度变化曲线(催化剂为Zwto/oMn从一203)1291

SCR催化剂,实验流程,性能测试,低温


参比为硫酸钡。2.1.4催化剂活性评价催化性能测试在固定床反应器(内径6.8~)中进行,实验流程如图2.1所示,气体流量由质量流量计控制。模拟烟气流量为 150ml/min,其组成为0.05%NO+0.06%NH3+5%02,其余为NZ。测试耐50:和HZO性能时加入0.06%502和2%或4%HZO,其中50:的流量由质量流量计控制,HZO的加入方式是通过液体注射泵将去离子水注入预热器(393K)中汽化实现,限于实验条件,H20的体积分数通过克拉伯龙方程估算得到。实验测试开始前先用模拟烟气通入反应器约Zh,让催化剂吸附NO饱和

样品,色心,氧吸附,催化剂表面


超氧自由基可以在低温时由氧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色心形成〔’22](即反应式(2一15)与反应式(2一16)),而催化剂表面的色心或F心可以从光致发光光谱(PL)上检测出来。图2.10为样品VTIFO和 VTIF1.35及其相应载体的PL谱。图2.10(a)中氧化钦载体在530nm处的峰表示存在带一个电子的色心[95,96,123,,24],在负载氧化钒后,该色心仍存在(图2.10(b)),但减少了。由于氧吸附于色心可降低样品的发光性能1122],因此,氟掺杂样品在53Onm处的发光峰弱于无掺杂样品在该处的发光峰,则说明了二者对氧吸附能力的差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面向NOx脱除率优化的烟气脱硝CFD仿真研究[J]. 袁景淇,宋善奎,金强,李雨.  控制工程. 2009(06)
[2]SCR催化剂的组成对其脱硝性能的影响[J]. 李云涛,毛宇杰,钟秦,曲虹霞,王娟.  燃料化学学报. 2009(05)
[3]Si(001)表面硅氧团簇原子与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 杨冲,杨春.  物理学报. 2009(08)
[4]低温NH3-SCR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进展[J]. 李云涛,钟秦.  化学进展. 2009(06)
[5]PdxNi/C催化剂增强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王亮,王毅,宋树芹,沈培康.  催化学报. 2009(05)
[6]水分子在立方ZrO2(110)面吸附与解离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杨亚丽,陆春海,黄娟,李奕,陈文凯.  催化学报. 2009(04)
[7]硼氧小分子在铂团簇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J]. 刘丽,刘付轶,韩聚广,盛六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9(02)
[8]DOPA醌在Cu(10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 周太刚,王伯初,陈双扣,冯莹柱,梁华民,杨丽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8(06)
[9]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Cr2O4(100)表面的吸附[J]. 徐香兰,陈文凯,王霞,陆春海,李奕.  无机化学学报. 2007(08)
[10]H2PO2-吸附在Ni(111)和Ag(111)表面的密度泛函研究[J]. 欧利辉,李则林,曾跃.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02)



本文编号:3509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09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