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23:25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和我国均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效应。2011年3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2015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以上,对国家及地方节能减排力度和降低碳排放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3月,我国对外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15年底我国单位碳排放强度降低17%,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区碳减排的具体职责和任务。吉林省作为中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建材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吉林省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老化、能源消耗巨大等弊端充分显现,这与我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相背离。近年来,吉林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将不断增加,既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又要实现碳减排、走低碳发展的道路,这是新时期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预测吉林省碳排放峰值,研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将为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和...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人口发展趋势

德国人,发展趋势,人口发展,年代


40 图 5.2 德国人口发展趋势综上,吉林省人口发展的设定参照联合国(2009)对未来中国人口的预测,结合国家人口发展规划和吉林省人口发展规划,设定吉林省中模式的人口将于21 世纪 30 年代达到峰值,进入 21 世纪 40 年代后人口逐步开始负增长;根据中模式的设置,则低模式假定人口于 21 世纪 20 年代达到峰值,21 世纪 30 年代后进入负增长阶段;高模式则假定人口于 2050 年内不会出现负增长,人口增长率随时间逐步下降。

趋势图,世界,趋势,吉林省


(2)人均 GDP2010 年吉林省工业率为 45%,尚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力度的不断增大,吉林省人均 GDP 增长水平将不断提高。1960-2010 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人均 GDP 变化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如图 5.3 所示。虽然我国人均 GDP 增长速度较快,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 GDP 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STIRPAT模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 李新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2]情景分析法应用于能源需求与碳排放预测[J]. 刘俊杰,李树林,范浩杰,林强.  节能技术. 2012(01)
[3]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何小钢,张耀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12(01)
[4]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以1991~2009年能源消费为例[J]. 焦文献,陈兴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01)
[5]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模型[J]. 张乐勤,李荣富,陈素平,祝亚雯,许信旺.  资源科学. 2012(02)
[6]基于STIRPAT模型的武汉市环境影响驱动力分析[J]. 陈庆,周敬宣,李湘梅,肖人彬.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S1)
[7]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广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潜力研究[J]. 黄莹,廖翠萍,赵黛青.  开放导报. 2011(04)
[8]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J]. 孙敬水,陈稚蕊,李志坚.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1(04)
[9]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苏锡常地区为例[J]. 卢娜,曲福田,冯淑怡,邵雪兰.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5)
[10]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J]. 姜磊,季民河.  财经科学. 2011(04)

博士论文
[1]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 蔡伟光.重庆大学 2011
[2]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 刘兰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STIRPAT模型的欧盟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 连淼.吉林大学 2012
[2]节能减排的潜力测算与指标分解[D]. 张放.大连理工大学 2011
[3]欧盟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郑杰峰.中国石油大学 2011
[4]湖北省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D]. 陈兰.华中科技大学 2010
[5]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 郭运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16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16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