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分散剂处理燃料油对海胆的毒性效应影响与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06:56
近年来石油平台、油库火灾等造成的海上溢油泄漏事故频繁发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而溢油分散剂作为处理溢油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溢油发生时被广泛使用。溢油分散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去除海洋表面的大面积溢油,但同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从而增大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作用。本文以模式底栖生物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为代表,分别从个体发育、生化反应和分子遗传等不同水平,综合表征使用溢油分散剂处理燃料油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并探讨其机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研究石油投加量、海水温度和盐度等影响溢油分散剂对燃料油化学分散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油水比例相同条件下,经过溢油分散剂处理的燃料油乳化液中油浓度比未经溢油分散剂处理过的燃料油分散液中油浓度平均增大1.2倍;海水温度和盐度都会对乳化液中油的浓度有所影响;确定常规型溢油分散剂处理120#船舶燃料油的分散效果最佳比例是燃料油量的20%。(2)研究溢油分散剂处理前后的120#燃料油对海胆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20#燃料油分散液和乳化液对海胆胚胎2细胞、4细胞、8细胞及囊胚期的EC50值分别是0.394g/L...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997-2005年溢油事故统计
然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4h,静置完毕,收集下层乳化液。用四氯化碳对乳化液进行萃取并用红外测袖仪测定水体中油的浓度,如图2.3所示。280「=“ 广1:: n ::g 160 - ..…E:n ,-1 二I—10:100 15:100 20:100 25:100 30:100溫由分教剂:燃料油Cv; v)图2.3溢油分散剂和燃料油比例对油浓度的影响Fig 2.3 Effects of the ratio of dispersants and fuel oil on oil concentration从图2.3可以看出,随着溢油分散剂:燃料油的比例增大,得到的乳化液中油的浓度也逐渐增加,而当溢汕分散剂的投放比例在(10%, 15%和20%)时,随着投放比例增大,乳化液中袖的浓度增加程度较大,但是当继续增大溢油分散剂的投放比例(25%和30%)时,水体中的汕含量变化幅度减小。这种现象可能因为船舶燃料油的物理属性决定了溢汕分散剂的分散效果。而本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溢油分散剂对船舶燃料油的乳化效果与溢汕分散剂的投放量之间的关系,确定“919”型溢油分散剂处理120#船舶燃料油的乳化效果较为合适的比例是燃料油量的 20%。(2)温度对乳化效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三组平行
Fig 2.5 Effects of salinity on oil spill dispersants dispersion efficiency山图2.5可知,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乳化液中汕浓度在不断增大,这种现象主耍原因是盐度影响溢汕分散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表而活性剂的HLB值(HLB值即:表而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是衡量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之问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而盐度增大亲水基的作用从而使乳化液中石油浓度增大。2. 3. 3实验分散液和乳化液中油浓度的变化根掘上述实验数据,正式试验的海水盐度为31.35%。,温度为18±2°C,溢油分散剂投加量为溢油量的20%,油水配比浓度低于50g/L,分别配置油水配比为1、2、3、4、5、6、7、8、9和lOg/L的分散液和乳化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油烃对虾夷马粪海胆胚胎发育及四种酶活力的影响[J]. 杨柏林,熊德琪,刚锰,姜玲玲,吕福荣.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4)
[2]外源化学物的表观遗传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J]. 殷宏,金涌,邢仕歌,田世民. 毒理学杂志. 2010(06)
[3]原油和消油剂对海洋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效应[J]. 黄逸君,陈全震,曾江宁,江志兵,徐晓群.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4)
[4]石油烃和镉对毛蚶的急性毒性与联合毒性效应研究[J]. 陈建华,阎斌伦,李盈蕾,高焕,马欢迎,鞠波. 水生态学杂志. 2010(03)
[5]海胆Runx基因的研究进展[J]. 葛辉,仇雪梅,常亚青,王秀利. 生物技术通报. 2009(08)
[6]溢油污染对蟹类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J]. 唐峰华,沈盎绿,沈新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7]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侯西勇,杨翠云. 海洋科学. 2009(06)
[8]石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J]. 吕福荣,熊德琪,张金亮,公维民.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1)
[9]镉铅对泥鳅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J]. 王丙莲,张迎梅,谭玉凤,候亚妮,刘阳. 毒理学杂志. 2006(02)
[10]蒽、菲、芘、(艹屈)混合液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蔡立哲,马丽,高阳,杨丽. 海洋科学. 2005(08)
博士论文
[1]石油烃污染对马粪海胆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吕福荣.大连海事大学 2009
[2]石油烃污染对僧帽牡蛎的氧化胁迫[D]. 陈荣.厦门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石油烃对马粪海胆酶活性的影响及基因的SNPS分析[D]. 张舰文.大连海事大学 2010
[2]石油烃对马粪海胆DNA甲基化与补体C3的毒理效应研究[D]. 刘美华.大连海事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19626
【文章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997-2005年溢油事故统计
然后在分液漏斗中静置4h,静置完毕,收集下层乳化液。用四氯化碳对乳化液进行萃取并用红外测袖仪测定水体中油的浓度,如图2.3所示。280「=“ 广1:: n ::g 160 - ..…E:n ,-1 二I—10:100 15:100 20:100 25:100 30:100溫由分教剂:燃料油Cv; v)图2.3溢油分散剂和燃料油比例对油浓度的影响Fig 2.3 Effects of the ratio of dispersants and fuel oil on oil concentration从图2.3可以看出,随着溢油分散剂:燃料油的比例增大,得到的乳化液中油的浓度也逐渐增加,而当溢汕分散剂的投放比例在(10%, 15%和20%)时,随着投放比例增大,乳化液中袖的浓度增加程度较大,但是当继续增大溢油分散剂的投放比例(25%和30%)时,水体中的汕含量变化幅度减小。这种现象可能因为船舶燃料油的物理属性决定了溢汕分散剂的分散效果。而本实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溢油分散剂对船舶燃料油的乳化效果与溢汕分散剂的投放量之间的关系,确定“919”型溢油分散剂处理120#船舶燃料油的乳化效果较为合适的比例是燃料油量的 20%。(2)温度对乳化效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三组平行
Fig 2.5 Effects of salinity on oil spill dispersants dispersion efficiency山图2.5可知,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乳化液中汕浓度在不断增大,这种现象主耍原因是盐度影响溢汕分散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表而活性剂的HLB值(HLB值即:表而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是衡量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之问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而盐度增大亲水基的作用从而使乳化液中石油浓度增大。2. 3. 3实验分散液和乳化液中油浓度的变化根掘上述实验数据,正式试验的海水盐度为31.35%。,温度为18±2°C,溢油分散剂投加量为溢油量的20%,油水配比浓度低于50g/L,分别配置油水配比为1、2、3、4、5、6、7、8、9和lOg/L的分散液和乳化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石油烃对虾夷马粪海胆胚胎发育及四种酶活力的影响[J]. 杨柏林,熊德琪,刚锰,姜玲玲,吕福荣.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4)
[2]外源化学物的表观遗传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J]. 殷宏,金涌,邢仕歌,田世民. 毒理学杂志. 2010(06)
[3]原油和消油剂对海洋桡足类的急性毒性效应[J]. 黄逸君,陈全震,曾江宁,江志兵,徐晓群.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4)
[4]石油烃和镉对毛蚶的急性毒性与联合毒性效应研究[J]. 陈建华,阎斌伦,李盈蕾,高焕,马欢迎,鞠波. 水生态学杂志. 2010(03)
[5]海胆Runx基因的研究进展[J]. 葛辉,仇雪梅,常亚青,王秀利. 生物技术通报. 2009(08)
[6]溢油污染对蟹类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J]. 唐峰华,沈盎绿,沈新强.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7)
[7]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侯西勇,杨翠云. 海洋科学. 2009(06)
[8]石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J]. 吕福荣,熊德琪,张金亮,公维民. 渔业科学进展. 2009(01)
[9]镉铅对泥鳅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J]. 王丙莲,张迎梅,谭玉凤,候亚妮,刘阳. 毒理学杂志. 2006(02)
[10]蒽、菲、芘、(艹屈)混合液对菲律宾蛤仔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蔡立哲,马丽,高阳,杨丽. 海洋科学. 2005(08)
博士论文
[1]石油烃污染对马粪海胆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吕福荣.大连海事大学 2009
[2]石油烃污染对僧帽牡蛎的氧化胁迫[D]. 陈荣.厦门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石油烃对马粪海胆酶活性的影响及基因的SNPS分析[D]. 张舰文.大连海事大学 2010
[2]石油烃对马粪海胆DNA甲基化与补体C3的毒理效应研究[D]. 刘美华.大连海事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19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1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