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性贝毒(AST)在欧洲大扇贝Pecten maximus体内的积累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09 01:38
本文综述了失忆性贝类毒素(amnesic shellfish toxins, AST)及生产这种毒素的海洋硅藻——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的研究进展;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欧洲大扇贝Pecten maximus幼体、稚贝和亲贝对AST毒素多莫酸(domoic acid, DA)的积累,以及这种生物毒素对不同发育时期扇贝的生物学影响;同时,利用行为学实验研究了贝类富集DA可能产生的捕食防御作用。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概述了失忆性贝类毒素(AST)的化学物质多莫酸(DA)的来源、分布和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产毒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的生理生态学特性,DA和海洋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失忆性贝毒的分析和监测技术。探讨了在中国开展AST和拟菱形藻研究的重要性,并例举了亟待开展的有毒硅藻赤潮研究工作。2.多莫酸(domoic acid, DA)是一种由海洋硅藻Pseudo-nitzschia sp.所产生的剧毒藻毒素。研究发现,贝类通过摄食这些藻类而在体内大量积累这种毒素,从而对摄食贝类的人或哺乳类造成伤害。在本实验中,用含有DA的海水培...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失忆性贝毒(AST)的主要毒素成分多莫酸(DA)(左)和红藻氨酸(Kainicacid)
目前主要通过监测水中产毒藻的存在和数量,来对可能出现的贝毒风险提前发出警报。但是,这个属的硅藻,特别是某些产毒种(如 P. multiseries)和微毒种(如 P. pungens)在普通光镜下非常难分辨;目前通用的办法是在 20000 倍扫描电镜(SEM)下区分有毒藻种。因为利用扫描电镜 (SEM) 可以看到藻细胞的细微结构;在高倍率下,甚至可以看清硅藻壳上的肋纹及肋纹间拟孔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图 1.4 的 SEM 照片显示了三种拟菱形藻的壳面细微结构:(1) P.pseudodelicatissima,是在近期发生的一次西北太平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由该藻引发的赤潮中采集的; (2) P. multiseries; (3) P. pungens。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肋纹间的拟孔:P. pseudodelicatissima 的肋纹之间只有1排方形拟孔;P. multiseries 有3~4 排孔;而 P. pungens 有 2~3 排孔,并且其孔径比 P. multiseries 的大。的程度。表 1.1 是 7 种主要产毒拟菱形藻的形态特征描述。
图 4.5 用 DA 处理 7 天后的性腺样本。图中刻度表示 1cm。Fig. 4.5. Gonad sampled after 7d exposure to DA feed. Scale bar represent 1cm.D a y o f e xp e rim e n t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oG2 62 8adnInexd%)(81 01 21 42 41 61 82 02 2C o n tro lD A tre a tm e n t图 4.6 用 DA 处理后亲贝的性腺发育。误差符号代表标准误。DA 饲料的投喂时间为第 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拟菱形藻软骨藻酸研究进展[J]. 虞秋波,高亚辉. 海洋科学. 2003(08)
[2]拟菱形藻的分类及藻毒素多莫酸(DA)的研究进展[J]. 陈菊芳,黄伟建,徐宁,谢隆初,齐雨藻. 海洋科学. 2003(07)
[3]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 孙军,刘东艳,杨世民,郭健,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 2002(05)
[4]软骨藻酸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高虹,陈西平.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2(05)
[5]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J]. 席玉英,上官铁梁,张红,丹阳. 华北农学报. 2002(01)
[6]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J]. 钱宏林,梁松. 海洋环境科学. 1999(03)
[7]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J]. 于仁诚,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1998(03)
本文编号:3529655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失忆性贝毒(AST)的主要毒素成分多莫酸(DA)(左)和红藻氨酸(Kainicacid)
目前主要通过监测水中产毒藻的存在和数量,来对可能出现的贝毒风险提前发出警报。但是,这个属的硅藻,特别是某些产毒种(如 P. multiseries)和微毒种(如 P. pungens)在普通光镜下非常难分辨;目前通用的办法是在 20000 倍扫描电镜(SEM)下区分有毒藻种。因为利用扫描电镜 (SEM) 可以看到藻细胞的细微结构;在高倍率下,甚至可以看清硅藻壳上的肋纹及肋纹间拟孔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图 1.4 的 SEM 照片显示了三种拟菱形藻的壳面细微结构:(1) P.pseudodelicatissima,是在近期发生的一次西北太平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由该藻引发的赤潮中采集的; (2) P. multiseries; (3) P. pungens。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肋纹间的拟孔:P. pseudodelicatissima 的肋纹之间只有1排方形拟孔;P. multiseries 有3~4 排孔;而 P. pungens 有 2~3 排孔,并且其孔径比 P. multiseries 的大。的程度。表 1.1 是 7 种主要产毒拟菱形藻的形态特征描述。
图 4.5 用 DA 处理 7 天后的性腺样本。图中刻度表示 1cm。Fig. 4.5. Gonad sampled after 7d exposure to DA feed. Scale bar represent 1cm.D a y o f e xp e rim e n t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oG2 62 8adnInexd%)(81 01 21 42 41 61 82 02 2C o n tro lD A tre a tm e n t图 4.6 用 DA 处理后亲贝的性腺发育。误差符号代表标准误。DA 饲料的投喂时间为第 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拟菱形藻软骨藻酸研究进展[J]. 虞秋波,高亚辉. 海洋科学. 2003(08)
[2]拟菱形藻的分类及藻毒素多莫酸(DA)的研究进展[J]. 陈菊芳,黄伟建,徐宁,谢隆初,齐雨藻. 海洋科学. 2003(07)
[3]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J]. 孙军,刘东艳,杨世民,郭健,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 2002(05)
[4]软骨藻酸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高虹,陈西平.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2(05)
[5]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J]. 席玉英,上官铁梁,张红,丹阳. 华北农学报. 2002(01)
[6]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的研究[J]. 钱宏林,梁松. 海洋环境科学. 1999(03)
[7]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J]. 于仁诚,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1998(03)
本文编号:3529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2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