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效果评估——以唐山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0 00:00
为满足在城市层面开展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效果评估的管理需求,本文构建了评估方法体系,明确了评估流程,并梳理了评估参数获取途径。本文所推荐的协同减排量核算方法和协同控制效果评估方法包括: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各措施的单项大气污染物和单项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各措施的局地大气污染物当量(LAPeq)和二氧化碳当量(CO2-eq)减排效果,进而采用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分析和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开展协同控制效果评估。本文以唐山市2018年蓝天保卫战行动为案例,选择12项子措施开展试点评估,结果显示:这12项子措施在减排LAPeq 13 840.89 t/a的同时,可协同减排温室气体1 009.43万t CO2-eq/a;所评估的措施均位于协同控制效应坐标系第一象限;协同控制交叉弹性Els CO2-eq/LAPeq为6.66,即每减排1个百分点的LAPeq,可协同减排6.66个百分点的温室气体。研究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评估方法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推广应用于城市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评估工作中。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管理. 2020,12(04)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典型城市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效果评估流程
在二维坐标系中(图2),横坐标表示某措施对某种局地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纵坐标表示该措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坐标系中的每个点分别对应一项措施,其所在的位置可直观地表达该措施对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见表3。2.3.2 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从LAPeq与温室气体(CO2-eq)的坐标系分布来看,所有措施的点均位于第一象限,表明所有措施均具有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效果。其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行业和其他消减燃煤两项措施的代表点距离原点较远,表明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力度较大(措施的活动水平较高),协同减排效果较好。3.2.3. 2 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杭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协同效应研究[J]. 唐伟,郑思伟,何平,徐海岚,谷雨,闫兰玲,杨强,黄成,沈杨.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6)
[2]基于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温室气体减排核算[J]. 张扬,付淩波,李薇,黄国和,姜少睿,王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3]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J]. 马丁,陈文颖.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1)
[4]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应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高玉冰,毛显强,Gabriel Corsetti,魏毅. 中国环境科学. 2014(11)
[5]城市道路车辆排放控制的协同效应评价[J]. 许光清,温敏露,冯相昭,郭沛阳. 北京社会科学. 2014(07)
[6]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路径研究[J]. 刘胜强,毛显强,胡涛,曾桉,邢有凯,田春秀,李丽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7)
[7]中国电力行业硫、氮、碳协同减排的环境经济路径分析[J]. 毛显强,邢有凯,胡涛,曾桉,刘胜强.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4)
[8]湘潭市“十一五”总量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评价研究[J]. 李丽平,姜苹红,李雨青,廖勇,赵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01)
[9]技术减排措施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J]. 毛显强,曾桉,胡涛,邢有凯,刘胜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2)
[10]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价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 李丽平,周国梅,季浩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S2)
本文编号:3531546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管理. 2020,12(04)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典型城市蓝天保卫战行动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效果评估流程
在二维坐标系中(图2),横坐标表示某措施对某种局地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纵坐标表示该措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坐标系中的每个点分别对应一项措施,其所在的位置可直观地表达该措施对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见表3。2.3.2 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从LAPeq与温室气体(CO2-eq)的坐标系分布来看,所有措施的点均位于第一象限,表明所有措施均具有协同控制局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效果。其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行业和其他消减燃煤两项措施的代表点距离原点较远,表明这两项措施的实施力度较大(措施的活动水平较高),协同减排效果较好。3.2.3. 2 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情景分析的杭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协同效应研究[J]. 唐伟,郑思伟,何平,徐海岚,谷雨,闫兰玲,杨强,黄成,沈杨.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6)
[2]基于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温室气体减排核算[J]. 张扬,付淩波,李薇,黄国和,姜少睿,王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3]中国钢铁行业技术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J]. 马丁,陈文颖. 中国环境科学. 2015(01)
[4]城市交通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效应评价——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高玉冰,毛显强,Gabriel Corsetti,魏毅. 中国环境科学. 2014(11)
[5]城市道路车辆排放控制的协同效应评价[J]. 许光清,温敏露,冯相昭,郭沛阳. 北京社会科学. 2014(07)
[6]中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路径研究[J]. 刘胜强,毛显强,胡涛,曾桉,邢有凯,田春秀,李丽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7)
[7]中国电力行业硫、氮、碳协同减排的环境经济路径分析[J]. 毛显强,邢有凯,胡涛,曾桉,刘胜强.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4)
[8]湘潭市“十一五”总量减排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效应评价研究[J]. 李丽平,姜苹红,李雨青,廖勇,赵嘉.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01)
[9]技术减排措施协同控制效应评价研究[J]. 毛显强,曾桉,胡涛,邢有凯,刘胜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12)
[10]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评价研究——以攀枝花市为例[J]. 李丽平,周国梅,季浩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S2)
本文编号:3531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31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