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阳离子改性壳聚糖、纤维素合成污泥脱水絮凝剂

发布时间:2017-05-11 15:02

  本文关键词:阳离子改性壳聚糖、纤维素合成污泥脱水絮凝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之间矛盾的日益显现,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备受关注。在处理污水、废水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泥,污泥含水量一般高达95%以上,不但占据空间大,而且对后续的处理带来诸多不便,也污染环境。因此,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减小污泥体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最常见的污泥处理方法就是加入化学试剂,即絮凝剂,使细小的污泥颗粒聚集沉降,通过机械分离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现在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的絮凝剂大多是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等人工合成絮凝剂,这些絮凝剂本身或降解后的单体有毒,且不易降解,对生活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况且,一些国家已禁止在水处理过程中使用PAM,因此开发研究不含PAM的污泥脱水絮凝剂势在必行。本文利用阳离子单体对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进行改性合成了绿色高效污泥脱水絮凝剂。该絮凝剂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鲜见报道。首先,纤维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而羧甲基纤维素钠是其应用非常广泛的衍生物,由于其以钠盐形式存在,所以电离后带有负电荷,而需要处理的污泥颗粒同样带有负电荷,更青睐于带有正电荷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带有正电荷的季铵盐(DMC)对羧甲基纤维素钠进行改性,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两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CMC-g-PDMC)。并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质量比对生成目的产物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其次,壳聚糖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有正电荷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污水、污泥处理中,但是由于其溶解性差和正电荷密度小的原因,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通过将壳聚糖与阳离子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接枝共聚改性来改善絮凝效果,以硫酸铈为引发剂,水溶液聚合法合成阳离子型壳聚糖絮凝剂(chitosan-g-PDMDAAC)。并通过正交实验探讨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质量比对聚合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最后,将两种絮凝剂应用到市政污泥的脱水处理中,以滤饼含水率、污泥比阻、污泥指数、滤液透光率作为絮凝效果的指标,对比在污泥处理中絮凝剂用量、接枝率、阳离子度、污泥的p H值,温度等对污泥脱水效果的影响。并且与在污泥、污水处理中常用的絮凝剂CPAM、PAM、PAC进行絮凝效果比较,结果表明,阳离子型壳聚糖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优于其它几种絮凝剂,污泥含水率能从95%以上降至滤饼含水率为68%左右。总之,本文合成了两种改性天然高分子类絮凝剂,并应用到实际污泥脱水中,验证其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拓宽了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因此,本课题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天然高分子 絮凝剂 接枝共聚 改性 污泥脱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317;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6
  • 1.1 污泥的现状12-14
  • 1.1.1 污泥的来源及其分类12-13
  • 1.1.2 污泥的特性及其中水的存在形式13-14
  • 1.2 污泥的脱水方法及其调理14-15
  • 1.2.1 污泥的脱水方法14-15
  • 1.2.2 污泥的调理15
  • 1.3 污泥脱水絮凝剂的分类15-18
  • 1.3.1 无机絮凝剂15-16
  • 1.3.2 有机絮凝剂16-17
  • 1.3.3 微生物絮凝剂17-18
  • 1.4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简介18-21
  • 1.4.1 CMC阳离子化改性的方法18-20
  • 1.4.2 羧甲基纤维素钠在工业废水方面的应用20-21
  • 1.5 壳聚糖的简介21-24
  • 1.5.1 壳聚糖的改性方法21-23
  • 1.5.2 壳聚糖及其改性后的共聚物在污泥脱水方面的应用23-24
  • 1.6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4-26
  • 1.6.1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24-25
  • 1.6.2 本课题的创新点25-26
  • 第2章 两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CMC-g-PDMC的合成26-35
  • 2.1 引言26
  • 2.2 实验部分26-28
  • 2.2.1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及设备26-27
  • 2.2.2 实验方法27-28
  • 2.2.3 正交实验28
  • 2.3 接枝产物的表征28-29
  • 2.3.1 接枝率28-29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29
  • 2.3.3 X射线衍射(XRD)的测定29
  • 2.3.4 SEM测定29
  • 2.3.5 热重分析测定29
  • 2.4 结果与讨论29-34
  • 2.4.1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29-31
  • 2.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31-32
  • 2.4.3 X射线衍射(XRD)的测定分析32
  • 2.4.4 SEM分析32-33
  • 2.4.5 热重分析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阳离子型壳聚糖絮凝剂35-45
  • 3.1 引言35
  • 3.2 实验部分35-38
  • 3.2.1 主要是实验试剂、仪器和设备35-36
  • 3.2.2 实验方法36-37
  • 3.2.3 正交实验37-38
  • 3.3 接枝产物表征38-39
  • 3.3.1 接枝率测定38
  • 3.3.2 Chitosan-g-PDMDAAC阳离子度的测定38-39
  • 3.3.3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39
  • 3.3.4 X射线衍射(XRD)的测定39
  • 3.3.5 SEM测定39
  • 3.3.6 热重分析测定39
  • 3.4 结果与讨论39-44
  • 3.4.1 正交实验结果讨论分析39-41
  • 3.4.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41-42
  • 3.4.3 X射线衍射(XRD)的测定分析42-43
  • 3.4.4 SEM分析43
  • 3.4.5 热重分析43-44
  • 3.5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污泥脱水应用研究45-61
  • 4.1 实验物品45-46
  • 4.1.1 实验试剂和仪器45-46
  • 4.1.2 活性污泥的性质46
  • 4.2 污泥脱水步骤及性能测试方法46-50
  • 4.2.1 污泥脱水实验步骤46-47
  • 4.2.2 污泥脱水性能测试方法47-50
  • 4.3 两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在污泥脱水方面的应用研究50-53
  • 4.3.1 投料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50-51
  • 4.3.2 温度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51
  • 4.3.3 pH值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51-52
  • 4.3.4 接枝率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52-53
  • 4.4 阳离子型壳聚糖絮凝剂在污泥脱水方面的应用研究53-56
  • 4.4.1 絮凝剂投料量的影响53-54
  • 4.4.2 温度的影响54
  • 4.4.3 pH值的影响54-55
  • 4.4.4 阳离子度(CD)的影响55-56
  • 4.4.5 接枝率的影响56
  • 4.5 不同絮凝剂的污泥脱水性能比较56-59
  • 4.5.1 滤饼含水率的比较57
  • 4.5.2 污泥比阻的比较57-58
  • 4.5.3 污泥指数SVI的比较58-59
  • 4.5.4 滤液透光率的比较59
  • 4.6 本章小结59-61
  • 结论61-63
  • 参考文献63-73
  • 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继斌,陈文宾,吴艳;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4年10期

2 占平珍;;浅议当前絮凝剂的发展趋势[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6期

3 朱国平;;德铜安装自动絮凝剂设备[J];有色设备;2009年02期

4 ;复合型高效絮凝剂[J];化工环保;2010年01期

5 熊焕嘉;刘峙嵘;;絮凝剂的开发及其应用进展[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1年02期

6 陈其斌;刘让文;;糖厂操作中评价聚合絮凝剂的实用方法[J];甘蔗糖业;1982年03期

7 R.H.Oliver;刘守恩;;关于选矿企业中使用絮凝剂的UO题[J];国外金属矿选矿;1965年12期

8 梁仲荪;;絮凝剂对蔗汁沉降、过滤的影响[J];甘蔗糖业;1976年02期

9 ;共聚法糖用絮凝剂应用效果进行评定[J];广东化工;1981年02期

10 В.М.Боброfнuк;А.Γ.Поnоf;木均葆;;絮凝剂净化废水效果的评价[J];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洪燕;秦梦华;;目前絮凝剂的研究进展[A];'2005(第十二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邓述波;胡筱敏;罗茜;;寄生曲霉在廉价培养基下产生絮凝剂及其应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温月丽;孟双明;王斌;郭永;樊月琴;;电导率仪在絮凝剂添加量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辽沙;伍娟;;冶金废弃物制备絮凝剂的研究[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5 谢欢;袁海龙;;壳聚糖絮凝剂在中药纯化工艺中的应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肖锦;;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精细化工协会第一届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学亮;孙希孟;刘小培;李中贤;徐丹;余学军;;高效反应性脱色絮凝剂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张建强;李福文;郭良玉;周永忠;李长安;;水煤浆气化黑水絮凝剂的选择及应用[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光庭;黄玉柳;;丝状真菌絮凝剂的研究[A];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肖锦;王杰;;天然高分子改性制两性絮凝剂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镡诘;真溶性有机物絮凝剂研制成功[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特约记者 范雪松;千业环保双机絮凝剂项目一期工程完工[N];自贡日报;2011年

3 记者 冯竞;发臭池水顷刻变清澈[N];科技日报;2002年

4 罗广明;絮凝剂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4年

5 李文武;新型淀粉基絮凝剂国际领先[N];科技日报;2005年

6 福建金谷科技研究小组 福建农业大学动物养殖技术研究所;复合型絮凝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未完待续)[N];中国海洋报;2001年

7 企铭/;研制复聚铝絮凝剂创造污水治理新技术[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李斌;淀粉基高分子絮凝剂环保价廉[N];中国化工报;2005年

9 福建金谷科技研究小组 福建农业大学动物养殖技术研究所;(接上期)复合型絮凝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完)[N];中国海洋报;2001年

10 刘广学;投加PAM絮凝剂:钼矿尾水沉降大大加快[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贵军;絮凝剂溶解液制备及自动添加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立君;复合阴离子改性铁盐絮凝剂处理稠油石化污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在山;新型高效气浮絮凝剂及设备的开发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4 邹静;新型无机—有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5 罗平;RL-2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絮凝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纪婧;絮凝剂对减缓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速率的效果和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尚宏周;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疏水改性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唐家毅;胶质芽孢杆菌多糖型絮凝剂的发酵优化、分离、理化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郭立颖;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对纤维素和木粉的溶解性能及其在高分子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岳钦艳;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水处理剂—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usan Chewe;自制无机复合絮凝剂污水除磷效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李昊;巨大芽孢杆菌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静海伟;绿色环保型阳离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杨鹏;压裂返排液无害化处理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5 赵韬;对絮凝剂作用下矿山尾矿沉降规律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马琳;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及对污染废水的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刘秀秀;污泥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应用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程高峰;絮凝剂缓解MBR膜污染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世阳;滚漆漆雾污染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秦贞贞;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阳离子改性壳聚糖、纤维素合成污泥脱水絮凝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7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