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我国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湘黔渝“锰三角”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22 14:45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地区诸多传统的内部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越来越“外部化”、“无界化”,各种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性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大量出现,而在这其中,尤其以“上游污染,下游叫苦”、“我污染,你买单”等形式的区域环境污染尤为普遍且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边界的治理模式(即“地方分治”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面临的新要求。因此,积极探索区域公共问题治理的新途径、新模式来促使地方政府在区域环境治理上走出合作困境,并在区域发展中真正发挥出作用,成为有效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围绕着“一个有效率的区域环境治理模式该如何构建?区域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困境该如何突破?”这样一些核心研究问题,本文以湘黔渝“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作为研究案例,在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解构——分析——综合”的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2年期间的一系列特定事件进行“深度扫描”,将“锰三角”历时12年的区域环境曲折治理演进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力图展现该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由“久治不愈”到“成效显著”的实现进程,并对不同治理阶段“合作治理困境”...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区域环境治理
        1.2.2 环境治理中的公共价值
        1.2.3 关系质量
        1.2.4 集体行动困境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视角:网络治理
        2.1.1 从科层到网络——一种新的治理结构
        2.1.2 网络治理的特征和内涵
        2.1.3 网络治理理论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适用性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方法
        2.2.2 研究工具
        2.2.3 研究对象——湘黔渝“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
        2.2.4 抽样方法——理论性抽样
        2.2.5 数据收集——访谈、直接观察和问卷调查
        2.2.6 数据分析
        2.2.7 效度与信度
        2.2.8 研究进入的路径和研究道德伦理的考量
第三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与治理演进(2000-2012)
    3.1 “锰三角”概况与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
        3.1.1 “锰三角”概况
        3.1.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缘起——界河清水江污染严重
        3.1.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主体
    3.2 “自发合作”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0—2005年7月)
        3.2.1 “自发合作”阶段行动者的行为与治理过程
        3.2.2 “自发合作”区域环境治理绩效—集体行动的“一维困境”
        3.2.3 “自发合作”阶段区域环境治理“一维困境”的原因解析
    3.3 “整顿关闭”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5--2008年)
        3.3.1 “整顿关闭”阶段行动者的行为与治理过程
        3.3.2 “整顿关闭”阶段环境治理绩效——集体行动的“二维困境”
        3.3.3 “整顿关闭”阶段区域环境治理“二维困境”的原因解析
    3.4 “整合推进”治理过程及其环境治理绩效(2009—2012年)
        3.4.1 “整合推进”阶段行动者的行为与治理过程
        3.4.2 “整合推进”阶段环境治理绩效——“合作困境”的逐步消解
        3.4.3 “整合推进”阶段环境治理取得绩效的原因解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三个治理阶段的比较分析
    4.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行动舞台对比
        4.1.1 地方政府的合作态度和扮演角色比较
        4.1.2 职能部门的参与度比较
    4.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进程中的参与网络比较
        4.2.1 核心决策层的态度比较
        4.2.2 决策参与层的构成比较
        4.2.3 影响层的作用比较
    4.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行动者对比
        4.3.1 政治权威的支持程度比较
        4.3.2 技术力量组成比较
    4.4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的对比
        4.4.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合作困境的生成路径比较
        4.4.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各类行动者策略的调整过程对比
        4.4.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政府间合作机制的生成过程比较
        4.4.4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过程中环境治理绩效的生成过程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
    5.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总体治理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
        5.1.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总体特征
        5.1.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取得绩效的关键因素
    5.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因素分类和模型构建
        5.2.2 问卷设计
        5.2.3 数据收集
        5.2.4 信度和效度
        5.2.5 区域环境治理效果的影响因素的验证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发现和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
    6.1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发现
        6.1.1 区域环境有效治理依赖于合作治理网络的生成
        6.1.2 区域环境有效治理得益于制度创新
        6.1.3 区域治理绩效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
        6.1.4 区域环境治理模式由“地方分治”向“网络共治”转变
    6.2 从地方分治到网络共治:我国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构建
        6.2.1 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模式的构建
        6.2.2 区域环境网络化治理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构建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对象名录
附录2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访谈提纲
附录3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的相关文件列表
附录5 “锰三角”区域环境治理效果的图片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危机信息管理EPMFS分析框架[J]. 沙勇忠,李文娟.  图书与情报. 2012(06)
[2]农民上访:类型划分、理论检视与化解路径[J]. 李祖佩.  中州学刊. 2012(05)
[3]网络化治理:从理论基础到实践价值[J]. 田星亮.  兰州学刊. 2012(08)
[4]跨域环境治理困局破解的现实情境——以湘渝黔“锰三角”环境治理为例[J]. 蒋辉,刘师师.  华东经济管理. 2012(07)
[5]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管理学科体系构建[J]. 包国宪,文宏,王学军.  中国行政管理. 2012(05)
[6]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源起、架构与研究问题[J]. 包国宪,王学军.  公共管理学报. 2012(02)
[7]中国地方合作的兴起及演化[J]. 柳建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8]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 陈瑞莲,杨爱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9]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J]. 张成福,李丹婷.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02)
[10]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与机制[J]. 楼苏萍.  学术论坛. 2012(03)

博士论文
[1]中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研究[D]. 王资峰.中国人民大学 2010
[2]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利益研究[D]. 董少林.复旦大学 2009
[3]关系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许冠南.浙江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环境行政指导法律制度研究[D]. 李海明.福州大学 2006
[2]区域性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立法构架[D]. 王浩.华中科技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2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02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9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