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食物含量垃圾生化与力学行为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23:30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量在2015年已突破1.1亿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生活垃圾的食物类比例较高。深入研究高食物含量垃圾填埋后的生化反应与力学行为,可指导中国填埋场的设计与运营,有助于其减少环境风险和更有效的利用场地。本文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2012CB719800)的资助下,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要手段,开展了高食物含量垃圾生化和力学行为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整理归纳了我国代表性城市的生活垃圾组成和不同组分的含水率与化学物质含量。进一步计算分析了我国生活垃圾的化学性质。构建了适合描述高食物含量垃圾降解的数学模型。模型考虑纤维素类和非纤维素类物质的降解,基于组分在不受含水率抑制下的水解快慢进行降解难易的分组,采用水解-甲烷化的反应形式,考虑pH和未电离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抑制作用。提出了基于垃圾的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C/L)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水解速率常数的方法。应用建立的降解模型模拟了高食物含量垃圾在填埋柱和大模型试验中的降解,模型得以验证。对不同程度的酸化抑制均进行...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2015年黎巴嫩垃圾危机
表丨.1.1给出了全国2008-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的数据(国家统??计局,2017),可见,8年间全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了?24%,目前已达??1.9亿吨,而在无害化处理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不足70%增加到目前的94%,??增长幅度高迗41%。??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指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3种。通过焚烧,垃圾??中的有机物基本彻底分解为气体,仅剩少量灰渣,减量效果明显,因此在西欧和??
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圾的降解,填埋场的岩土工程问题往往较为复杂,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环境??题。垃圾降解后组成物质发生了改变,即不同时刻的填埋场中都是一种新??,垃圾的工程特性,包括压缩、强度和渗流等特性,均随着垃圾的降解而??生活垃圾的降解伴随着液气污染物的产生,需要将污染物与填埋场外部环??开来,所以又面临着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收集处理问题。如图1.2.1所示,??设置了液气收集与防污屏障系统,成了?一种结构和功能都很特殊的土工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都城镇生活垃圾特性及处理方案[J]. 银燕春,刘育辰,王莉淋,邓仕槐,张延宗,张世熔.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0)
[2]华南某市生活垃圾组成特征分析[J]. 张海龙,李祥平,齐剑英,陈永亨,方建德. 环境科学. 2015(01)
[3]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及物理特性分析研究[J]. 张鹏,彭莉,张向和.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02)
[4]环境土工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J].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1)
[5]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活垃圾热值分析与预测[J]. 王亚琢,袁浩然,鲁涛,熊祖鸿.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06)
[6]考虑垃圾体沉降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回灌运移规律[J]. 冯世进,张旭.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0)
[7]碱—热法预处理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试验研究[J]. 郑镇,刘彬,虞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03)
[8]考虑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生化降解的力-气耦合一维沉降模型及计算[J]. 刘晓东,施建勇,胡亚东. 岩土工程学报. 2011(05)
[9]天津滨海新区(海河以南)生活垃圾调查及分析[J]. 何俊宝,姚庆军,韩志梅,安建杰,刘可勤,唐莹,彭卫国. 环境卫生工程. 2010(02)
[10]城市垃圾中植物性垃圾分析及处理[J]. 何谓,衡宝林,连翠玲.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10(01)
博士论文
[1]高厨余垃圾生化—水力—力学相互作用大型模型试验及应用[D]. 徐辉.浙江大学 2016
[2]城市固废降解—固结—溶质迁移耦合行为及稳定化研究[D]. 刘海龙.浙江大学 2016
[3]混合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燃烧和填埋特性研究[D]. 鞠茂伟.大连理工大学 2012
[4]填埋场渗滤液产生、运移及水位雍高机理和控制[D]. 兰吉武.浙江大学 2012
[5]基于降解—渗流—压缩耦合模型的填埋场垃圾固液气相互作用分析及工程应用[D]. 徐晓兵.浙江大学 2011
[6]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运移规律研究[D]. 魏海云.浙江大学 2007
[7]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沉降、静力和动力稳定研究[D]. 柯瀚.浙江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北京市城区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研究[D]. 李春芸.北京工业大学 2015
[2]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D]. 汤钟明.湖南大学 2014
[3]沈阳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模式研究[D]. 周晓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
[4]不同降解龄期下城市固体废弃物渗透性研究[D]. 王文芳.浙江大学 2012
[5]深圳市生活垃圾理化组分的统计学研究[D]. 黄昌付.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指数评价研究[D]. 王君.武汉理工大学 2011
[7]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压缩试验及填埋场沉降模型研究[D]. 刘骏龙.浙江大学 2010
[8]垃圾卫生填埋场臭气排放规律及现场除臭效果和方案研究[D]. 李元元.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783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12015年黎巴嫩垃圾危机
表丨.1.1给出了全国2008-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的数据(国家统??计局,2017),可见,8年间全国的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增长了?24%,目前已达??1.9亿吨,而在无害化处理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不足70%增加到目前的94%,??增长幅度高迗41%。??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指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3种。通过焚烧,垃圾??中的有机物基本彻底分解为气体,仅剩少量灰渣,减量效果明显,因此在西欧和??
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圾的降解,填埋场的岩土工程问题往往较为复杂,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环境??题。垃圾降解后组成物质发生了改变,即不同时刻的填埋场中都是一种新??,垃圾的工程特性,包括压缩、强度和渗流等特性,均随着垃圾的降解而??生活垃圾的降解伴随着液气污染物的产生,需要将污染物与填埋场外部环??开来,所以又面临着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收集处理问题。如图1.2.1所示,??设置了液气收集与防污屏障系统,成了?一种结构和功能都很特殊的土工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都城镇生活垃圾特性及处理方案[J]. 银燕春,刘育辰,王莉淋,邓仕槐,张延宗,张世熔. 环境工程学报. 2016(10)
[2]华南某市生活垃圾组成特征分析[J]. 张海龙,李祥平,齐剑英,陈永亨,方建德. 环境科学. 2015(01)
[3]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及物理特性分析研究[J]. 张鹏,彭莉,张向和.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02)
[4]环境土工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J]. 陈云敏.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1)
[5]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生活垃圾热值分析与预测[J]. 王亚琢,袁浩然,鲁涛,熊祖鸿.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2(06)
[6]考虑垃圾体沉降的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回灌运移规律[J]. 冯世进,张旭.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0)
[7]碱—热法预处理改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试验研究[J]. 郑镇,刘彬,虞旭.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03)
[8]考虑城市固体废弃物(MSW)生化降解的力-气耦合一维沉降模型及计算[J]. 刘晓东,施建勇,胡亚东. 岩土工程学报. 2011(05)
[9]天津滨海新区(海河以南)生活垃圾调查及分析[J]. 何俊宝,姚庆军,韩志梅,安建杰,刘可勤,唐莹,彭卫国. 环境卫生工程. 2010(02)
[10]城市垃圾中植物性垃圾分析及处理[J]. 何谓,衡宝林,连翠玲.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10(01)
博士论文
[1]高厨余垃圾生化—水力—力学相互作用大型模型试验及应用[D]. 徐辉.浙江大学 2016
[2]城市固废降解—固结—溶质迁移耦合行为及稳定化研究[D]. 刘海龙.浙江大学 2016
[3]混合垃圾机械生物预处理燃烧和填埋特性研究[D]. 鞠茂伟.大连理工大学 2012
[4]填埋场渗滤液产生、运移及水位雍高机理和控制[D]. 兰吉武.浙江大学 2012
[5]基于降解—渗流—压缩耦合模型的填埋场垃圾固液气相互作用分析及工程应用[D]. 徐晓兵.浙江大学 2011
[6]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运移规律研究[D]. 魏海云.浙江大学 2007
[7]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沉降、静力和动力稳定研究[D]. 柯瀚.浙江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北京市城区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研究[D]. 李春芸.北京工业大学 2015
[2]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策略研究[D]. 汤钟明.湖南大学 2014
[3]沈阳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模式研究[D]. 周晓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
[4]不同降解龄期下城市固体废弃物渗透性研究[D]. 王文芳.浙江大学 2012
[5]深圳市生活垃圾理化组分的统计学研究[D]. 黄昌付.华中科技大学 2012
[6]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低碳经济指数评价研究[D]. 王君.武汉理工大学 2011
[7]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压缩试验及填埋场沉降模型研究[D]. 刘骏龙.浙江大学 2010
[8]垃圾卫生填埋场臭气排放规律及现场除臭效果和方案研究[D]. 李元元.华中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7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617836.html